日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校园里一窝小鸟引发了全校学生的关注,下课后孩子们都跑到树丛边观察小鸟,下雨天甚至有孩子为小鸟打了一把伞。然而仅仅三天,这窝小鸟就不见了,小鸟的去向再次成为全校的焦点。学校顺势利用这窝小鸟开启了一堂生命课程,让孩子们由此展开思考和讨论。
校园里一窝小鸟成了“明星”
5月16日,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矮树丛里传来一阵细弱的鸟叫声,三年级的小赵同学第一个发现,在树丛顶端多了一个鸟窝,里面躺着三只光秃秃的小鸟宝宝。这几个意外“来客”瞬间点燃了校园,消息一传开,越来越多的孩子跑过去看小鸟。
这一窝小鸟很快就成了校园里的“明星”。
“它们嘴巴张得好大!鸟妈妈是不是去捉虫子了?”课间,总有一群孩子踮着脚围在树下。“下雨了,小鸟淋湿了会感冒。”有孩子拿来一把透明的雨伞放在了鸟窝上方。担心看小鸟的人太多,还有人请老师打印了“小鸟在睡觉,请勿打扰”的提醒标语放在旁边。美术课上,有同学画出《小鸟一家》。
学校也想借此机会开启一堂关于生命、爱与成长的“沉浸式课堂”。“我们想利用这窝小鸟做一堂生命关爱和科学知识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鸟类的知识,配合鸟妈妈养护这三小只,记录小鸟的成长过程。”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副校长戴彩娥说。
三天后鸟窝空了,校园里炸开了锅
然而,仅仅过去一个周末,5月19日早上,当同学们回到学校上课时,突然发现鸟窝竟然空了,这个消息又一次在校园里炸开了锅,小鸟去哪里了?
有同学查阅资料,幼鸟离巢通常需要10-15天,而这窝小鸟肯定还不具备自己离开鸟巢的能力;现场勘查的同学发现鸟窝完好,排除野猫袭击。科学老师揭秘:“可能是人为关注过多,鸟妈妈感到了压力,选择搬家。”
于是,同学们对小鸟的离去又开始各抒己见。
“我们给小鸟打伞,是不是像爸妈让我们穿秋裤?”在三年级的班队课上,小陈同学的比喻引发哄笑,也点燃讨论。小周同学认为下雨打伞是爱心行为,对小鸟是有帮助的。小王同学则提出了反对,他说鸟类羽毛防水,打伞可能帮了倒忙,“就像我妈总替我背书包,其实我自己能行……”
引导学生思考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生命课”
尽管小鸟离去,这场“意外教学”却持续发酵。一、二、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思考一小鸟为什么会离去,由此可以想到什么。“爱需要尊重生命的规律。小鸟要学会对抗风雨,孩子也要学会独立,大家说是不是?”一年级的张老师引导道。
心理剧《伞的故事》在三年级的教室里演绎“过度保护”与“适度放手”的冲突。“为小鸟打伞,时不时地去看望小鸟,在我们看来是关心,但对于小鸟来说却不是,过度的干涉和爱护反而吓跑了小鸟。”三年级学生小郑说。学生小陈由这件事延伸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如果对自己的孩子过度关爱,反而对孩子成长不利,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操场上,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商量着:“欢迎小鸟再来做客——这次我们只会远远保护。”
“教育不止在课本。当孩子们为小鸟哭过、笑过、争论过,他们已经收获了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思考。”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校长蒋琳说。如今,那个空巢仍挂在梧桐树上,成了特殊的“教具”。
通讯员 张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陆文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