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爱摸鱼:体制内的躺平鼻祖
公元前580年的洛阳城,函谷关图书馆里,一位身着灰袍的老者,正翘着脚啃桃干。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馆长,堪称最早的"国企养老岗"受益者。这个掌管天下典籍的铁饭碗,不仅让老子实现了"看书自由",每月还能领六石小米的俸禄,这换算成现代,相当于月薪八千,还配编制内书房。
最绝的是老子很会摸鱼:上班时把《三坟》《五典》当小说翻,偶尔给来查资料的贵族们,讲讲"无为而治"的职场厚黑学。有人派人请他出山当丞相,他头都懒得抬一下:"你见过祭祀用的牛吗?养肥了就送进太庙,我宁愿当一只在泥坑里打滚的乌龟。"妥妥的古代版"拒绝996,我要躺平到天荒地老"。
2.孔子当网红:初代知识付费大佬
一个身高两米的落魄贵族,正在曲阜街头广收门徒。孔子的招生广告堪称古代版"成功学大师":"交十条腊肉就能跟我学当官,包分配!"三千弟子里,让富二代子贡当"课代表兼财务总监",像子路这种"肌肉保镖",就专门负责镇场子。
孔子最擅长搞"沉浸式教学":带学生去齐国看韶乐,结果子贡趁机倒腾丝绸,狠狠赚了一笔差价;在陈蔡被围时,让颜回煮烂饭当"忆苦思甜餐",转头就拍成《荒野求生之圣贤篇》收版权费。最绝的是晚年搞"直播带货",口述《春秋》时故意留漏洞,让弟子们花钱买"独家解读版",妥妥的知识付费界开山鼻祖。
3. 孟子卖梦想:成为推销仁政的销冠
临淄稷下学宫里,一个穿着宽袖儒服的大叔,正在给齐王上课。孟子的职业定位很清晰:"我不是卖货的,我是卖梦想的。"他带着弟子从鲁国出发,一路推销"仁政"概念:见梁惠王时先问"何以利吾国",见齐宣王时又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活脱脱一个战国版"麦肯锡战略顾问"。
虽然一个国家没卖出,业绩堪忧,但"差旅费"惊人:离开宋国时收了七十镒金,路过薛国又得五十镒,换算成现代,相当于每次出差,都能拿几十万"项目启动资金"。最鸡贼的是他的话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潜台词是"你给够钱,我就给你吹彩虹屁"。
4.庄子爱摆烂:先秦第一躺平大师
宋国蒙邑的菜地里,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男人,正在埋头编织草鞋。庄子早年当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代的"乡镇公务员",但他干了三天就辞职:"每天对着公文磕头作揖,不如看乌龟在泥里撒欢。"楚王派使者请他当丞相,他直接把人家堵在厕所门口:"祭祀的牛马穿锦绣吃饲料,最后还不是挨刀?我宁可当泥里的乌龟!"
庄子的谋生手段很硬核:老婆死了就敲盆唱歌,反正丧葬费能省则省;跟惠子辩论时顺便卖草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你管我赚不赚钱,我开心就行"。最绝的是"精神胜利法":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能写出《逍遥游》忽悠后人:"鹏之大,一锅炖不下",其实是在说"我连锅都没有"。
5.李白做赘婿:软饭硬吃当艺术总监
长安酒肆里,一个穿着锦袍的醉汉,正搂着胡姬吟诗作对。李白的出身堪称"古代版拼爹失败案例":父亲是西域富商,却因"贱商"制度无法入仕。但他另辟蹊径:先娶前宰相许圉师孙女当"赘婿",靠岳父家关系混进文人圈;又傍上玉真公主这条"锦鲤",一首《清平调》把杨贵妃哄得团团转,直接拿到唐玄宗的"皇家旅游基金"。
李白的赚钱逻辑很朋克:给富豪写《上安州李长史书》求包养,给道士写《与韩荆州书》求引荐,在《将进酒》里明码标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意思是先转账再交货!最绝的是粉丝经济:有个叫武十七的铁粉,为求他一首诗,直接送女儿当小妾,不就是唐朝版"打赏火箭换见面机会"。
6杜甫很潦倒:诗圣只有穷困的白嫖粉
成都草堂外,一个穿着补丁衣的老头,正在跟南村群童抢茅草。杜甫的前半生堪称"官二代陨落记":爷爷杜审言是初唐大诗人,父亲杜闲当过奉天县令,妥妥的"文学世家+公务员家庭"。但安史之乱后,李白有汪伦送别墅,王维有辋川别业,而杜甫的粉丝不是"草堂春睡足"的白嫖党,就是偶尔送点米的"低保粉"。
最心酸的是,杜甫"带货还特别失败":在《饮中八仙歌》里给友人打广告,结果没人买账;写《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求救济,人家只送了点药材;晚年在潭州摆地摊卖诗,城管一来,还得抱头鼠窜。难怪他写诗哭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言下之意,我TM就是那个快冻死的!"
7.柳永试睡员:青楼卖情诗能变现
汴京勾栏瓦舍里,一个穿着花衬衫的才子,正在给歌妓画眉。柳永的人生堪称"考公失败转型成功案例":四次科举落第后,他直接转行当了"职业差评师",给青楼女子写词,夸得越肉麻,姑娘身价越高。最绝的是他的"品牌效应":凡是被他写进词里的姑娘,立刻成为"网红打卡地",连老鸨都得排队求合作。
柳永的商业模式很超前:白天在茶楼"接私单"写广告诗,晚上去青楼"试睡"写体验文,还美其名曰"奉旨填词"。虽然不收现金,靠姑娘包养,但混得风生水起:"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这斯的带货能力,放现在就是"口红一哥"级别的存在。可惜晚年因体力不支失业,连棺材钱都是旧情人众筹的,堪称"流量明星晚景凄凉"的鼻祖。
8.苏轼遭贬谪:秒变吃货美食自救
黄州东坡的田地里,一个胖子正在挥汗如雨地耕地。苏轼的前半生堪称"天之骄子翻车记":21岁中进士,26岁当主簿,本以为能一路升迁,结果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砍头,出狱后被贬黄州,工资直接腰斩。但他开启"美食博主"副业:没钱买肉,就用最便宜的五花肉慢炖"东坡肉",没地方住就自己盖"雪堂"。还在《赤壁赋》里打广告:"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意思是免费景点,快来打卡!
最绝的是苏轼的"跨界变现":在惠州种荔枝,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吃生蚝,写信让儿子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哪怕被贬到海南,也能把桄榔树做成"东坡帽",把牡蛎写成"舌尖上的儋州",果然,真正的吃货,在哪儿都能找到生财之道。
看来从古到今,人人都曾为五斗米折腰。老子在图书馆摸鱼,苏轼到东坡种地,都没能逃过"碎银几两"的困扰。孔子收腊肉当学费,就是现在的知识付费;李白靠粉丝打赏,如同短视频博主;柳永的"试睡员"副业,不就是现代的探店?圣贤们为钱发愁时的样子,跟我们加班到凌晨、为房租叹气的样子,没啥区别。毕竟,不管是"采菊东篱下",还是"搬砖西门口",大家都是在这人间烟火里,努力活着的普通人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