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格局重构。当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狂飙突进,以月均超 90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改写市场规则时,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外资品牌却集体陷入转型阵痛 —— 日系车企因决策迟缓不得不挥刀裁员,德系豪华三强在高端市场遭遇滑铁卢,中外汽车势力的此消彼长,正勾勒出全球汽车产业重心转移的清晰轨迹。
开年首四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在单季突破千万大关,1017.5 万辆的产量与 1006 万辆的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12.9% 和 10.8%,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自主品牌从规模到竞争力的全面跃升。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企业不仅在销量上屡创新高,更在 30-50 万元的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理想 L 系列、蔚来 ET7 等车型月销稳定破万,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对豪华车市场的长期垄断。与此同时,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1-4 月出口 193.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激增 52.6%,比亚迪海豚、吉利熊猫等车型在东南亚、欧洲市场供不应求,“中国车” 正以电动化、智能化的全新标签重塑全球认知。
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正是国产汽车爆发的核心引擎。前四月新能源产销量分别达到 442.9 万辆和 430 万辆,同比增幅均接近 50%,42.7% 的市场渗透率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在 4 月单月市场中,这一趋势更为显著:90.5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撑起了乘用车市场的 “半壁江山”,渗透率飙升至 51.5%。自主品牌与新势力成为绝对主角:比亚迪以 26.9 万辆稳居榜首,吉利银河、长安深蓝等子品牌增速超过 140%,小鹏、小米等新势力更是交出了同比增幅超 200% 的亮眼成绩单,小米汽车时隔半年重返销量前十,其 SU7 车型凭借性价比与智能化优势,成为 25-35 万元市场的 “搅局者”。
在国产新能源的狂飙猛进中,曾经的外资巨头们却因转型滞后而尽显疲态,首当其冲的是日系车企。日产汽车因电动化布局迟缓,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继去年宣布裁员 9000 人后,今年再度追加万人裁员计划,累计 2 万人的裁员规模相当于员工总数的 15%。前 CEO 卡洛斯・戈恩的批评一针见血:“决策太慢让公司奄奄一息。” 数据显示,2024 年日产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12%,新能源车型市占率不足 3%,陷入 “油车萎缩、电车缺位” 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并非个例,丰田、本田等日系巨头同样面临传统燃油车优势丧失、新能源产品线单薄的问题,整体市占率已从三年前的 20% 跌至如今的 12%。
如果说日系车企的困境源于整体转型迟缓,那么以 BBA 为代表的德系豪华品牌,则在高端市场遭遇了更直接的冲击。大众集团财报显示,奥迪一季度在华销量 14.45 万辆,同比下降 7%,远超全球 3.4% 的跌幅;宝马中国市场销量 15.52 万辆,同比暴跌 17.2%,成为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就连常年稳居豪华车榜首的奔驰,在华销量也同比下滑 10%,失守 “一哥” 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高端品牌正加速收割市场:理想凭借 “无续航焦虑” 的增程式技术锁定家庭用户,小鹏依靠 XNGP 全场景智能驾驶圈粉科技爱好者,这些本土品牌不仅在产品力上实现超越,更通过用户运营打破了 “豪华车必选 BBA” 的消费惯性。为扭转颓势,BBA 不得不放下身段,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寻求与地平线、Momenta 等中国科技公司合作,但品牌溢价的缩水与技术迭代的滞后,让其追赶之路充满挑战。
从产销双破千万的规模突破,到新能源渗透率跨越 50% 的历史性节点,再到外资品牌的集体承压,202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当国产车企从 “跟随者” 蜕变为 “规则制定者”,当电动化、智能化成为衡量汽车价值的核心标准,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已悄然改写。日系的裁员自救与德系的低头求变,既是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重新认知,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 “市场输入” 向 “技术输出” 的华丽转身。在这场变革中,唯一不变的是转型的紧迫性 —— 无论是本土品牌的持续创新,还是外资巨头的破局求生,都将共同推动全球汽车工业迈向一个由 “中国动力” 主导的全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