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迈向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人才变得愈发重要,比如跨文化沟通专家、科技创新领袖、国际贸易专家……如果要问这样的人才从哪里而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个复合型人才的摇篮会给我们答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而上外的厚重历史没有让这所老学校止步不前,相反,上外近年来不断顺应开放新形势和人工智能时代调整,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理念,将“新文科”建设赋能跨学科知识创新与交叉融合。
如今圆梦外交官事业的明圣博,回望在上外的学习时光不禁感叹:语言并不是专业学习的终点,更重要的是用语言作为桥梁可以获得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上外开设的关于阿拉伯的国情、国家政治外交、中阿交流史等专业课程,帮助他掌握了对象国的社会、人文、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上外不仅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卓越人才,更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上外是“中阿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所在单位以及中阿高校“10+10”合作中的“文明对话领域”牵头高校。近年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累计为570名阿拉伯国家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人士提供培训,同时打造包括“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中国学”硕博士阿拉伯国家项目、“阿拉伯国家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三大培养项目,累计培养中阿青年学生92名。
上外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欧亚文明研究班)的首届学生马真骅,在毕业后,以项目助理的身份成了国际移民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办公室的一员。在欧亚班,大量的阅读和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帮助马真骅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田野调查等各类学术活动大大开阔了她的眼界,她说感觉到自己的人生“逐渐走到了离梦想更近的轨道上”。
区域国别研究是上外融汇全校语言资源,整合“多语种+”、人类学、历史学及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上外“多语种+”拓展课已累计运行6年,开设10期课程,涵盖14个语种,累计75门次,培养本、研学生共1841人次。其中百余名同学分别完成了2种及以上不同语言的学习,辐射复旦、交大、北师大等高校学生200余人次。
2024年,上外逐步增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类课程,开始探索外语类高校“人工智能+”教学改革,再次“迎难而上”迭代升级课程。而上外毕业生在全球各个角落出色的工作,也说明上外“多语种+”这条创新之路的成功。
当大众还在对人工智能时代语言类人才的“实用性”争议不断时,上外早已经通过差异化培养让毕业生成了全球化人才最需要的“香饽饽”。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