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约车圈炸开了锅,滴滴和高德突然宣布全平台统一运价,每公里6块钱。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群里刷屏的司机都在喊“早该如此”。
有人说这是平台良心发现,有人猜测背后藏着大算盘,但不管怎么说,这波操作确实戳中了行业痛点。
先说司机这边,终于不用再当“价格战炮灰”。前几年平台为了抢市场,把单价压得越来越低,司机跑一天累死八百,到手的钱还不够加油。有位郑州司机算过账,调价前每单抽成25%,调价后涨到30%,活越接越多,钱包却越来越瘪。
现在统一价后,至少能明码标价,跑多少公里赚多少钱,不用再提心吊胆怕平台突然降价。杭州的刘师傅说得更直白:“以前平台想调就调,现在6块摆着,大不了少接几单,总比被割韭菜强。”
乘客的反应倒是两极分化。通勤族发现早晚高峰加价规则更透明了,以前加价50%是玄学,现在直接标明“高峰期每公里加1块”,心里反而踏实。但三四线城市的乘客就不太爽,6元/公里比当地出租车贵出三成,有人吐槽:“原本10块钱能打车的路程,现在得掏18,这叫规范市场?”
更微妙的是,部分司机开始挑活,机场、商圈的单子抢着接,老小区这种短途单干脆拒载,乘客发现叫车反而更难了。
平台这波操作藏着精明的商业逻辑。表面看是给司机“发福利”,实则通过统一定价简化了算法规则。以前不同平台价格战打得鸡飞狗跳,司机在多个APP间切换接单,现在两家数据打通,平台能更精准预测供需。
有业内人士透露,统一价后平台抽成比例反倒涨了2%,但司机因为收入可预期,反而更愿意接受动态调价机制。更关键的是,价格战停战后,平台每年能省下十几亿补贴费用,这笔钱足够支撑他们拓展代驾、货运等新业务。
不过这场“涨价狂欢”可能撑不过半年。某租车公司老板发现,统一价实施两周后,已有30%的司机转行送外卖——毕竟开网约车每天要跑400公里以上,按6元/公里算,扣除油费、保养和租金,月入过万已成奢望。
更棘手的是,价格透明化加速了行业洗牌,中小租赁公司因为拿不到低价车源,开始退出市场,最终可能形成几家巨头垄断的局面。到时候运价会不会又偷偷松动?去年某平台“幽灵加价”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说到底,统一定价就像给滚水里扔了块冰,暂时降了温,但火还在灶底下烧。司机们现在拍手称快,但若年底发现收入没涨反降,恐怕又要掀桌子。真正的行业变革,光靠价格表上的数字游戏远远不够,什么时候能让司机在安全座椅上也能安心挣钱,乘客在路边扬招时不用担心被拒载,这才是真正的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