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践重要?
因为没有落地执行中的检验,所有的观点都只能是一种猜想或假设。只有做起来,才能引入现实中的各项因素。很多问题,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可能渐渐显现出来。而原本自以为一套严密无敌的逻辑,之所以觉得严密无敌,是因为参数设置得过于简单。现实中各种变量加进来,就会发现里面的漏洞。
荀子因为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教,要用后天的影响,来约束人性中的恶。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讲的是良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根源。它们是善之端,先天就有,不需要后天学习。也就是说,不需要谁来教,谁来特意告诉你,你才知道。你生下来就有这“四心”。
比如恻隐之心。当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摔倒时,你会有什么反应?会有同情,哪怕是素不相识的路人,看到别人的无助,痛苦,会有同情心出来。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比孟子晚出生约60年,孟子八旬高龄离世时,荀子正值青年。复习一下两位的生卒年: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荀子的观念完全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所有的善,都是“伪善”(再次说明,这里的“伪”,是人为的意思,不是指假的东西。)。而“为恶”的时候,却是自然的。因为人性本恶,人都是为自己求利益。
再说到上面的例子。走在马路上,看到人摔倒,我们有恻隐之心,会同情。但是下一步呢?常常就是走开。你觉得这人很可怜,但你不会马上伸手去扶。谁知道扶了之后,锅会不会飞到你头上。芥菜树下看,在摄像头/或能发挥类似功能的情况下,或许会扶一个健康的老太太过马路。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客观证明,有几个人会在大马路上,扶起摔倒的人?有人会走开,恻隐之心多些的,可能会换个方式,找其它肯定不会被甩锅的人帮忙。善会影响善,恶也会影响恶。
因此,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行为面,看人的实际行动;孟子强调的是内在的良知面,人有理想层次。荀子看到人的行为面,说人性本恶。多么同情,内心多么不忍,又怎样?你都没有去扶。孟子看到人的良心面,面对软弱可怜,为之叹息同情。
然而想做,愿意做,不等于能做到。
如何做到?
荀子成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既然这些善,都是人为的,都需要用后天人的力量把它推动起来,那么我就做这个后天推动的力量,去教,去影响。从现实的角度看,每个人做出来的行为,似乎都是自私自利,为自己求利益。
所以,荀子的很多学生后来成为法家,也就不奇怪了。比如韩非子提出的自为心,意思是什么都是为自己。后来的法家,也出现了杨朱。他们讲出来的观点,听上去免不了自私凉薄,然而却是人性的一部分。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