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网约车最近的网约车行业,热搜事件频发。
5月6日的广州一女乘客打网约车,被司机以“订单是平台强派的,我不接”为由,呵斥下车的事件,最终以司机得到平台的永久封禁而结束。
尽管这一事件看似是偶发的服务纠纷,实则是当下网约车行业深层矛盾的缩影,当运价持续走低、平台派单机制僵化、司机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最终导致乘客权益成为多方博弈的牺牲品。
虽然司机群体对收入压缩的愤懑可以理解,但以拒载宣泄不满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契约,更暴露出行业准入门槛的严重缺失。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竞争白热化,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压低运价,司机收入结构,从多劳多得逐渐演变为用时间换生存。
有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3小时,已成为常态。高强度的工作与微薄收入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司机对平台的强派单机制积怨已久。此次事件中,司机声称订单是强硬派的,正是这种情绪的极端爆发。
但是,职业操守的的底线,不应因运价过低而溃退。网约车司机作为客运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核心职责是安全、合规地完成运输契约。即便对派单机制不满,也应当通过正规渠道申诉,而非将乘客当作博弈筹码。
这起拒载事件更深层的警示,在于行业准入门槛的失守。当前网约车行业,真正拥有驾驶员资质的司机只是一部分,有相当多的司机其实并不具备网约车从事资质。而平台为扩大运力规模,对司机资质审核流于形式。
此外,当从业者缺乏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行业便沦为零工经济的野蛮丛林,服务规范与乘客安全自然无从保障。而当下新就业形态的背景中,更让这种矛盾显得一时半会,无法调和。背后的原因,则是网约车司机这个职业,在当下社会中的卑微。
举个例子,日本出租车行业的采取的是终生职业模式,其通过高规格培训、社会地位认可及稳定收入保障,使司机群体形成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反观国内,网约车司机常被视为过渡性职业,45岁以上从业者因身体负荷被迫退出,职业寿命不足2年3,这种短视的人力消耗模式亟需扭转。
怎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车被赶的行为,规范化与人性化缺一不可。当司机不再为生存疲于奔命,当平台不再将运力规模视为唯一指标,当政策监管既能守住底线又给予创新空间,类似广州的荒诞场景才会真正绝迹。
毕竟,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从不应让任何一方,在方向盘与后座之间,陷入博弈的困局。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