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舞台上英气逼人、一开嗓就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越剧小生,怎么会在央视采访里说错一句话,就掀起这么大风浪?
就在几天前,《乘风2024》的初舞台,陈丽君红衣出场、火钿变脸,收割百万票数,直接断层第一。
大家刚刚在夸她“传统戏曲破圈第一人”,谁能想到转眼风评就塌了。
她在采访里说了一句:“贾宝玉是长子长孙。”
结果,不但被学者苗怀明教授公开指出是红学常识错误,还因为粉丝“狂洗地”,让这事越闹越大。
陈丽君在《我的大观园》返场舞台上含泪道歉。
那句“以后一定让嘴和脑子站在同一战线”,说得真诚又心酸。
可网友却不买账——
有人心疼:她是真心认错,不该这么骂。
也有人冷笑:演贾宝玉的人,居然连贾宝玉的身份都搞错,这不是翻车,是真不专业。
这事,真的只是口误那么简单吗?
01
过去的陈丽君,是舞台上的“陌上人如玉”。
在《新龙门客栈》里,折扇一挥,冷艳太监贾廷让人迷得找不着北。
在《梁祝》里,抱起李云霄转圈的画面,一下子把越剧送上了年轻人的热搜。
“君霄CP”火到什么程度?三场票秒没、一票难求,观众里80%都是第一次接触越剧的年轻人。
一个越剧演员,把古老剧种带进了流量时代。
这成绩,不是爱豆都比不了。
但问题也从这时开始埋下了伏笔。
粉丝太多,太冲。
你说一句“她不该说错”,对面就开骂:“你不配!”
你讲一句“贾宝玉不是长子”,就有人群起而攻之。
苗怀明教授不但被私信骂,还接到骚扰电话无数。
教授很委屈:指出错哪里错了?连道歉了,还骂我干嘛?
陈丽君没说错一句话,是点燃了一颗“饭圈文化”的引信。
而饭圈,不讲是非,只讲站队。
那句“不是她的错,是你们逼她道歉”,其实害了她。
演员能错,观众能提,粉丝不能搞人肉,更不能攻击学者。
这不是“爱”,这是“反向捧杀”。
02
1992年,浙江嵊州,越剧的故乡,陈丽君出生在这里。
13岁开始学戏,学的是花旦,唱《窦娥冤》拿了金奖。
可入小百花没几个月,老师就劝她转小生。
转行意味着之前三年白学。
陈丽君没吭声,咬牙从头再来。
一开始唱得不稳,腿压不下去。
冬天在雪地里吃雪体验角色,夏天练劈叉疼得掉眼泪。
越剧界老前辈蔡浙飞说她“能吃苦、懂琢磨”。
《珍珠塔》吃雪那一幕,《断桥》里压腿的造型,练一百遍才有一次能过。
《何文秀》《步步惊心》《葬花吟》……她演什么像什么,拿下的奖数不清。
有人说:“她不抢镜,但镜头自动找她。”
舞台上的陈丽君,是“斩男又斩女”的小生。
生活中的陈丽君,自拍、吃美食,笑起来像个甜妹。
粉丝喊她“去年是老婆,今年是老公”。
03
过去,越剧演出冷冷清清,剧场坐不满。
是陈丽君的爆红,让一票难求的戏重新火了起来。
但伴随热度而来的,是争议。
有人批她:好好唱戏不好吗?干嘛上综艺跳女团舞?有人说她“不务正业”,甚至对“递麦给观众”都要指指点点。
可在她看来:“戏曲要传承,也要传播。”
不是所有人都能坐在剧场里听戏,想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就得走出去、动起来。
她剪辑自己的视频发到抖音,如今粉丝破两百万。
她上春晚、演晚会、登《浪姐》,一边唱戏一边推广越剧。
不为炫耀,只为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还有希望。
传统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要靠一代代人重新赋予生命。
如果有人愿意用流量带来关注,用努力唤醒热爱,为什么不支持?
04
这一次的风波,是一句话引起的争议,却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陈丽君确实说错了。她也确实道歉了。
问题是:一个努力把传统剧种带给年轻人的演员,是否该被如此对待?
她不是完人,但是真在做事。
一句错话,值不值得否定全部?
饭圈的护短,是保护还是害人?
观众的苛刻,是监督还是扼杀?
有人说,“真正的演员不是不能犯错,而是犯了还能演好戏。”
也有人说,“热爱戏曲的人,需要掌声,也需要空间。”
如果每一个努力推广传统文化的人,都被流量裹挟、被粉丝反噬,谁还敢走出剧场,走到大众面前?
正如陈丽君自己说的:“我只是那颗小石子,盼着戏曲的DNA能被唤醒。”
愿这个时代,能多一点宽容,让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变成海浪。
愿错过争议的她,还能被理解和珍惜。
因为陈丽君不是最完美的演员,却可能是最拼的那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