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已不足月余,考生在冲刺,家长已经开始研究报考。如何以有限的分数报考最具前景的高校和专业,这是一场关于“性价比”的角逐。从宏观政策入手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比如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之下,全球语言服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小语种人才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但是小语种专业的两极化严重,比如教育专家张雪峰就说过,小语种要选顶级语言类高校,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站稳脚跟。
上海外国语大学时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在QS世界大学排名等国际指标中位居中国前列。上外的54种授课语种,构建起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服务网络,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并列全国第一。
上外的学科优势不仅体现在语种数量上,“多语种+”的学科交叉创新才是近年来的核心竞争力。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第一批既懂金融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就来自上外。上外开创的“外语专业+非语言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已形成“语言+国际政治”“语言+经贸”“语言+法律”等多元学科交叉体系。
比如,外交学(法语双学位)专业培养兼具法语能力与国际关系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法学与文学双学士学位。这种学科交叉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课程重构实现深度融合;
再比如工商管理(企业数智化管理)专业开设智能决策与建模仿真、金融科技等课程,将语言能力与数字化管理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跨文化商业场景中展现独特竞争力。
近年来,上外小语种专业在重大国际项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团队作为首席策展人,参与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 ——古埃及文明大展”,该展览汇集492组788 件埃及文物,其中 95% 为首次来华。上外成员不仅承担文物翻译与学术研究,更通过中埃联合萨卡拉考古项目,完成上千具木乃伊棺椁的数字化扫描与数据库建设,推动全球埃及学研究进入多模态时代。
这种学科交叉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直接转化为就业市场的强劲竞争力。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朝鲜语、土耳其语等9个小语种专业就业率达 100%,毕业生广泛进入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机关,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上外还与62个国家的44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每年为学生提供200+的国际组织实习岗位,仅2023年就有10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总部、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机构实习;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外校友在外交领域形成“人才集群”—— 日语专业校友吴江浩现任中国驻日本大使,法语专业校友万黎任驻突尼斯大使,俄语专业校友张汉晖任驻俄罗斯大使,阿拉伯语专业校友李凌冰、陈伟庆分别驻阿曼、沙特,构成中国外交版图的“上外方阵”。
无论从政策红利还是就业数据来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语种专业都很值得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很明朗——跨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的对外贸易、外交人才,每一项都是“黄金赛道”,当然值得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