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文总结!
撰文:王维波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合理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不合理的使用则可能导致多种疾病。临床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01
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作用?
具有调节糖(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葡萄糖利用)、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引起肌肉萎缩、皮肤变薄)、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引起向心性肥胖)、水盐代谢(保钠排钾,引起水钠潴留)等生理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减少抗体生成)、抗炎(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抗毒素(降低机体对内毒素刺激反应)、抗休克(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释放)等多种药理作用。
02
糖皮质激素如何分类[1]?
按来源分类:天然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皮质醇)、可的松(需肝脏转化)和人工合成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按作用时间分类:短效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如泼尼松、甲泼尼龙,长效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注射、局部外用、吸入剂型。
03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比较?
04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哪些疾病[2,3]?
1)内分泌系统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2)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3)皮肤病:重症药疹、大疱性类天疱疮。
4)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5)肾脏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
6)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重症肌无力危象。
8)感染性疾病:严重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
9)眼科疾病:葡萄膜炎、过敏性结膜炎。
10)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
05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疗程是多少[3]?
1)冲击治疗:适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度感染、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使用一般<5天。
2)短程治疗:适用于应激性治疗或感染及变态反应类疾病所致的机体严重器质性损伤,使用一般<1个月。
3)中程治疗: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使用一般<3个月。
4)长程治疗: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及反复发作的多器官受累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一般>3个月。
5)替代治疗:包括长程替代方案、应急替代方案、抑制替代方案。
06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剂量是多少[3]?
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泼尼松2.5~15.0mg/d。
2)小剂量:泼尼松<0.5mg/(kg·d)。
3)中等剂量:泼尼松0.5~1.0mg/(kg·d)。
4)大剂量:泼尼松>1.0mg/(kg·d)。
5)冲击剂量:甲泼尼龙7.5~30mg/(kg·d)。
07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措施有哪些?
08
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1)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已有的疾病,评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避免加剧激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疾病的治疗疗程和剂量不同,在确保达到治疗目标情况下,使用最小剂量和最短持续时间,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3)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等指标,观察精神状况,严密监测潜在的细菌或真菌感染风险。
4)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会造成自身糖皮质激素分泌能力严重下降,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会导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
5)活动性感染(如真菌、结核)、消化道溃疡穿孔、精神病患者禁用,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青光眼、孕妇等患者谨慎使用。
09
糖皮质激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等联合使用,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与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联合使用,增加低钾血症风险。与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联合使用,加速激素代谢,影响激素的作用。
10
特殊人群中如何应用[3]?
1)儿童: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疾病严重程度等确定治疗方案,因为激素会影响生长,尽量短期使用,注意监测身高。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儿童中生长障碍最常见。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易发生白内障。
2)妊娠期:应严格掌握指征和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使用短中效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泼尼松龙,最常用的长效药物是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对有早产风险的女性给予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等风险。
3)哺乳期:母乳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很低,生理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严重不良影响。建议丢弃用药后4h内的母乳,接受中等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不推荐哺乳。
4)老年人: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高血压等风险,需定期监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参考文献:
[1]糖皮质激素药品说明书。
[2]陈世财,纪智礼.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理应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宁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4):289-296.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