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没看透,幻想把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价值最大化。很多人所谓“旅游”压根就不是旅游,而是碰瓷旅游,烈度太高而品质度太低,把旅游搞得跟上班打卡似的。
今年五一,预计全国日均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高达2.7亿人次,总规模或突破9亿人次,较清明假期增长超100%。携程数据显示,境内酒店搜索热度环比暴涨100%,机票搜索量飙升80%。
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亿元,分别是1999年首个黄金周的22倍和148倍。
杭州西湖断桥变人桥,单日最高人流密度达到5.8人/平方米;黄山光明顶日出观景平台,游客需提前3小时占位,才能获得巴掌大的立足之地。西安兵马俑坑道的二氧化碳浓度逼近安全阈值,重庆洪崖洞的电梯排队时长超过参观时间……
其背后是人均消费从2000年的287元跃升到2023年的912元,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质变。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汉服租赁商户日均收入破万元;乌镇景区智慧系统显示,游客夜间消费占比达63%,“月光经济”崛起。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根本性转变:中国正在经历从“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的历史跨越。这种亿级人口大迁徙就像给超大规模市场做压力测试,牵动着全球经济坐标。
2024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超过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总和。这种消费升级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的“需求侧革命”理论:
当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娱乐服务消费将进入爆发期,而2024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35万美元。为此,欧美商场挂出了“庆祝中国黄金周”的横幅,卢浮宫开通了银联卡专属通道……
哪里人挤人,哪里就是经济活力的强震带,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那个曾经埋头生产圣诞礼物的“世界工厂”,正在变身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世界市场,成为全球节日派对主办方。
而这种人类大规模季节性迁徙背后又是强大基础设施支撑。目前,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已达4.5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6.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为18.4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为544万公里,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数量为259个。
新基建方面,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0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11.05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社交网络用户规模达11.01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
这种强大支撑可以让任何热门景区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游客,以至于很多景区都拉响了超载警报:泰山十八盘游客所扔垃圾是平日8倍,九寨沟单日4.1万张门票在数秒之内售罄。故宫最佳参观容量为3万人次/日,但2023年五一单日接待量达8.2万人次……
然而,当东部景区被挤成“人肉罐头”时,中西部很多景区却门可罗雀,冰火两重天属于是。同样,那些真正去排队三小时,参观三分钟,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晚的游客,恰恰就是大伙没钱没时间的真实写照。
对大部分人而言,旅游原本就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景区门票、民宿、餐饮和观光车之类的价格,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死贵死贵。
另外,很多旅游景区都存在过度商业化现象,票中票,园中园普遍存在。比如,去寺庙烧一炷香就得几十上百,几千上万也不稀奇,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搞得拜菩萨跟购买赎罪券似的。
正是因为没钱,好不容易出门旅游一次,势必就会走马观花,用有限的金钱和时间打卡最多的景点。通过提高行程密度和游览烈度,让金钱和时间价值最大化,把钱花在拍照上,把时间花在赶路上。
对很多人而言,很多地方虽是第一次去,但基本是此生最后一次。打卡之后的离开并非为了下次相遇,而是永别。所以,必须一次性看完所有景点,连睡觉都觉得是一种浪费,堪称一寸光阴一寸金,三寸光阴一个鑫。
但旅游很累并非我国独有,全世界都一个鸟样,毕竟有钱人都在度假,只有穷人才旅游。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区别是啥?关键就在于游览体验的密度和烈度,在于人的心态。旅游是一天完成三天的任务,度假则是三天完成一天的任务。
其实,对绝大部分人而言,真正独属于各自的度假区就是老家。回老家,父母管吃管住管孩子,裤衩随便扔,小曲慢慢哼,你甚至可以睡出连父母都嫌弃的懒觉。
当然,这玩意说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个人喜好。有钱,你可以“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舞升平春色好”,他乡即故乡。没钱,你就只能“独出前门望野田”“莫笑农家腊酒浑”,此心安处是吾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