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湾发布
劳动,是汗水滴落时的璀璨,是坚守平凡中的不凡。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份微光都值得铭记。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追光而行”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那些用双手编织幸福的平凡英雄——他们是走街串巷、守护平安的社区民警,是昼夜值守、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实验室里攻坚的科研者,更是千千万万在各自赛道奔跑的你我。
今天
随小布一起
聆听郑立飞的故事
郑立飞
国科温州研究院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自2020年底加入国科温州研究院以来,郑立飞先后荣获龙湾区“十大杰出青年”,龙湾区“年度精英人才”,温州市“瓯越海智计划”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目前,郑立飞持续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在深化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途径,为研究院在医用材料领域的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立飞博士师从世界知名核酸杂化材料领域专家Andreas Herrmann教授以及荷兰皇家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Wilhelm Huck教授,曾在德国莱布尼茨活性材料研究所担任Project Leader。当记者问起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环境都顺风顺水了,缘何毅然决然选择回国。他娓娓道来:“从大环境来看,咱们国家对于科研支持力度大,像引才计划,包括人才培育、人才成长越来越健全,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咱们国家资源整合效率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科研发展速度快;从情怀上讲,回国有天然的归属感,他希望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咱们国家的大发展中去。作为青年一代,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只有国家强了,个人才有发展,才能实现更大价值。”他同很多青年科学家一样选择回国,以凌云之志,担当复兴之责。
那又缘何“落户”国科温州研究院呢?对于记者的追根刨底,郑立飞停顿了一下,回忆道:“算机缘巧合吧!2019年9月,在北京举行一场德国与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期间,我与国科温州研究院院长叶方富交流时了解到,温州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在健康医疗产业领域发展迅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突出的优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温州的‘生命健康’事业很有基础,温医大的眼视光研究和生长因子研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作为学科带头人,我是从事生物大分子研究的,这种良好的环境使我很快融入温州的生命健康发展事业。”2020年11月,郑立飞毅然决然离开德国,加入国科温州研究院研究基于生物分子的功能性组装体系,进一步探索它们在化学以及生物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
郑立飞加入国科温州研究院后,结合自身研究背景,并围绕研究院生命健康的整体发展规划,快速组建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均具有海外著名高校教育工作经历及交叉学科背景,在一些重大研究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真正发挥了青年的力量。“我们团队主要以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和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并通过分子组装构建相应的功能性生物大分子材料体系,发展其生物医学应用。”郑立飞自豪地说。他们实验室包括他在内共有职工6人,基本上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工作经历,分别具有化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纳米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这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尤为重要,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难以解决复杂问题。许多重大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都源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交叉学科知识素养已成为科研人员重要能力,比如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就需要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
“我们针对临床使用的肝素中和剂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效率低、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团队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出了一款新型的鱼精蛋白替代品,从技术层面解决了现有的肝素中和剂的存在问题。目前相关技术已经申请了欧洲专利。”郑立飞说,目前团队重点聚焦功能性生物大分子材料相关研究,积极开展研发创新型具备临床应用价值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生物芯片和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还积极参与当地医院合作,深入了解临床需求,积极探索新型医用材料。现已跟多家医院达成合作协议,部分成果申请了相关专利,有效推动了生物大分子在公共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广。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郑立飞时刻保持着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前沿研究的把控性。工作中,他还积极挖掘人才、激活人才的创新活力,他说:“科研很艰辛,要有质疑精神,务必保持批判性思维;要有好奇心,务必保持童心;要有严谨与耐心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抗挫力,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面临失败的无奈;更要有开放协作精神……”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郑立飞一直以来的信念,跳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是郑立飞的追求。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在攻坚克难中践行本真科研,寻求创新突破。近年来,郑立飞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化学材料类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研究型论文,展示出其在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郑立飞接着说,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蛋白重组技术的新型肝素中和肽,该中和肽由多个重复单元组成,具备与临床常用的硫酸鱼精蛋白相当的肝素中和能力,同时显著减少溶血反应等不良副作用。该技术实现了中和肽化学结构的精确控制和规模化生产,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天道酬勤。五年来,郑立飞的团队聚焦功能性生物大分子相关基础研究,现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核酸偶联物制备方法、肝素中和剂和医用黏合剂等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相关报道。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郑立飞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强国计划,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郑立飞将科普宣传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入了温州“瓯越大科学教育共建行动”,他积极助力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郑立飞忙里偷闲,到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中小学开展《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生命的化学起源》等科普讲座,用无私的行动去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时代,开启最精彩的征程。做个‘燃系青年’,找到自己的坐标,燃烧青春,与时代同行。”郑立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采访结束时,郑立飞对记者说,他希望他的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做出一些有原始创新性的突破;在应用研究方面,能进一步整合资源。每年做出一两件产品,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
投诉、爆料加微信:wenzhoushike、dayongqiangbz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