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虽至,但“大干150天”劳动上产竞赛的责任始终记在心头。5月1日清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采油作业二区副区长梁祥稷早早起身,他惦记的洼20-117井虽然实施二氧化碳吞吐效果不错,但想真正应对好这口井的复杂情况,不下点“慢火细炖”的功夫,如何能挖掘出油层的无限潜能。
由于打入该井内的液态二氧化碳温度低,容易在井口流程造成冻堵;加上这口井稠油密度过高,开采难度大,而兴采厂作为稀油大厂,单独为这口井上热注系统成本又不划算,所以管好这口井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把握好“火候”,在成本与效益的天平上,找到撬动产能的最佳支点。
“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梁祥稷用电影《一代宗师》的台词,给这口井的管理工作打了一个精准的比喻。
拥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梁祥稷早已养成谋定而后动的工作习惯。早在开井前便组织作业区维修队,为该井调整工艺流程,缠电加热带并像冬季来临时一样做好保温,以最快的速度将节流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作业监督,为该井下入电加热装置提高原油流动能力。
开井后,他连续多日蹲守该井,积极向兄弟单位取经,细致摸索掺油规律,加热作业区田23单井稀油打入洼20-117井。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油藏医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温度、压力、掺油比例的动态变化曲线,十几个样桶留存着不同时段的油样,记录着掺稀实验的全过程,经过反复试验与调整,终于找到了最佳掺油配比,该井时不时的抽喷状态表明,地下油流已然冲破了低温和粘稠的束缚,以更强劲的姿态喷涌而出。
按理说单井的产量越高,梁祥稷应该越开心才是,但他始终保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面对眼下的产量利好,他反而拧紧了眉头——“火候”过了就要糊锅,坚决不能引发地层能量透支。既要稳住当前的上产势头,更要为长远的稳产筑牢根基,五一假期,他放弃休息奔赴该井,就是要在产量曲线的涨落间,寻得能让油井持续发力的“黄金平衡点”。
他手持钳形电流表,精准量测每一组电流数据,盯着示功图上细密的曲线,像解读密码般分析着油井的“心电图”,反复测算不同掺稀比例与泵冲次组合对油层的影响,对比几天来的产液产气量的变化,制定精细调控方案。
“气油比要保持在50%,产液量控制在15吨,如果发生抽喷,就及时更换上4毫米油嘴。”梁祥稷将写满数据的方案交给值班人员,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他对接下来的上产工作充满了信心。
(陈嘉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