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是北京市的市辖区之一,以下是其概况:
- 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地处燕山、太行支脉结合地带,介于北纬 40°2′18″-40°23′13″、东经 115°50′17″-116°29′49″之间。东邻顺义区,北与延庆区、怀柔区相连,南与朝阳区、海淀区毗邻,西与门头沟区和河北省怀来县接壤。
- 面积与人口
:总面积 1343.5 平方千米。截至 2023 年末,常住人口 227.2 万人。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口占比较大,有 45 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 行政区划
:辖 8 个街道、14 个镇,区政府驻昌平政府街 19 号。
-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自西汉开始设县,其名称有一种说法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 昌平侯。到明代升为昌平州,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被誉为 “京师之枕”“股肱重地”。1999 年 9 月 16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昌平县改称昌平区。
- 自然环境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足。地跨山地和平原,地貌形态对比鲜明,山峰海拔一般 800-1000 米,最高山峰高楼峰位于流村镇,海拔约 1439 米。境内主要河流属北运河水系。
- 经济发展
:2024 年,昌平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6%,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形成了 “三、二、一” 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是三大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业也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区内的未来科学城是 “三城一区” 枢纽型主平台。
- 文化教育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教育资源丰富,有各类学校,包括多所高校,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研动力。
-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还有风景秀丽的白羊沟、蟒山、银山塔林等八大自然风景区,以及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坦克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此外还有 75 个文保单位。
- 交通运输
: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贯穿,如京藏高速、京新高速等,轨道交通也较为发达,有地铁昌平线等,方便居民出行和与市区的联系。
历史沿革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升为昌平州,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被誉为“京师之枕”、“股肱重地”。有明十三陵、居庸关2处世界文化遗产,银山塔林、和平寺、白浮泉等9处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有居庸霁雪、银山铁壁、虎峪辉金等“燕平八景”。境内有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雪山文化”。秦设军都县,西汉设昌平县,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
昌平由来:昌平自西汉开始设县,其名称有一种说法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昌平侯,取昌盛平安之意,具体位置大概为现在的居庸关往南一带。居庸关当时为居庸县,为现在的延庆一带,此时的军都县位于现在的昌平军都山一带。明代定都北京后,将皇陵选址于昌平的天寿山下,昌平县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迁县治于永安城(现昌平旧县村一带)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成为明朝的京畿重镇。
历史沿革:昌平建置始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县域内设昌平、军都二县。三国时期魏国及西晋、东晋时,二县属幽州。北朝北魏时,省昌平入军都;东魏时省军都入昌平。五代后唐时,昌平曾改称燕平,后晋时复称昌平县。辽属析津府,宋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明朝正德年间县升为州,辖密云、顺义、怀柔三县。清雍正年间,辖县改属顺天府。民国初年改称昌平县。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昌宛、昌延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县政府机关驻桃林村,1948年12月12日进驻昌平镇。新中国建立后,昌平县(区)的行政机关驻地在昌平镇;1956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改称昌平区;1960年复称昌平县。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昌平县改称昌平区,人民政府驻昌平政府街19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