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海归间谍论”的火越烧越大!网红刘爽以刘氏家族和赫舍里氏家族名义宣布抵制,山西海归商会义正言辞敦促董明珠纠正错误并道歉,著名法学家周大伟教授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欧美同学会应当果断起诉董明珠。那么,董明珠真的不怕吗?
海归言论遭舆论强烈反噬
近日,山西省海归商会发表声明称,针对董明珠近期所发表的“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言论,提出严正抗议,并敦促董明珠纠正错误认知,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此外,网络上众多海归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自己将抵制董明珠和格力,还有人号召全网抵制,除非她收回成命并道歉。
著名法学家周大伟更是提出,欧美同学会应当果断起诉董明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他认为,董明珠的言论严重违反就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海归群体造成了明显的歧视。
个人言论频繁引发舆情算不算是企业负资产?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遭《新京报》批评"背离常识",连同近日的"小米汽车烧死人"等争议言论,暴露出企业伦理治理的重大漏洞。其个人言论屡次引发舆情危机,致使格力品牌与"保守""排外"等负面标签深度绑定。
《青年报》怒批董明珠海归言论:既无知,又短视!指出此类言论破坏开放创新生态,经济学家马光远更直言其已成为格力"声誉黑洞",部分舆论甚至将其定位为"企业负资产"。
胡锡进也是连续发文,要求董明珠道歉。而更具影响力的则是网红刘爽,其更是打出了若董明珠不收回成命,刘氏家族和赫舍里氏家族将联合抵制格力产品的声明。
这种将商业竞争异化为身份对立的策略,不仅加剧了人才引进困境,更使格力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陷入"人才陷阱",与同行企业的全球化人才战略形成鲜明反差。舆论反噬已使格力面临品牌价值与资本信心的双重折损。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提升品牌曝光与话题度,塑造强领导者形象,传递战略连贯性,间接降低营销成本。
“自我封闭”思维与联想、华为等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这个层面来说,联想、华为、宁德时代等都是大刀阔斧引进高端人才。联想更是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有海归而且还有不少外籍高管。
1、国际化战略定位差异
联想通过并购IBM PC业务等国际化资本运作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借助品牌收购和技术整合实现供应链全球化布局。其产品(如PC、手机)采用标准化组件(如高通芯片),更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格力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超百亿元且专利数量居行业前列,但过度依赖“国内高校自主培养人才”策略,排斥海归派将导致国际化视野受限。其空调产品因需本地化生产布局(如供应链、售后服务),将面临更高拓展成本。
2、全球化市场表现不佳
联想在欧美市场已建立稳定品牌认知,而格力空调海外营收占比较低,品牌知名度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市场认可度偏低。
联想以PC、手机等消费电子为主,产品迭代快且标准化程度高;格力核心业务仍为空调(占总营收70%以上),多元化拓展(如手机、新能源)成效有限,产品组合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将海归群体等同于潜在间谍的论断,会加剧海外人才对国内就业环境的担忧。通过"身份原罪论"筑起人才壁垒,可能使中国制造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更加会错失国际技术合作机遇。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保障技术安全,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1岁不退休与“干部年轻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有不少网友指出,董明珠应当激流勇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甚至经济学家马光远直接喊话董明珠:该退了!
1、接班人困局持续恶化
格力长期未明确接班人,过去十年黄辉、望靖东等高管相继离职,孟羽童、王自如等“试炼”候选人却没有一个能留存下来。
董事会新增技术派与治理派成员,但决策权仍高度集中于董明珠,形成“无董不成局”的权力结构,加剧投资者对“后董时代”权力真空的担忧。
2、治理现代化进程受阻
董明珠将个人IP与企业深度绑定,将“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这种“人治”模式虽曾节省营销成本,但品牌专家指出过度依赖个人声誉可能引发“品牌雪崩效应”,且与美的、海尔等企业已完成代际交接形成鲜明对比。
格力仍依赖“核心科技”硬件叙事,相较美的工业互联网、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缺乏数字化创新突破。格力的未来之路,年迈的董明珠是否还能带领他们杀出重围呢?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维持企业战略稳定性,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巩固品牌竞争力,避免领导断层风险。
霸道总裁还是违法用工?
1、格力没有加班,只有奋斗
董明珠的管理风格以“铁腕”著称,她曾公开表示“格力没有加班,只有奋斗”,将超时工作包装成企业文化。但根据《劳动法》第41条规定,企业安排加班需与工会或员工协商,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董明珠多次批评年轻人“躺平”,她要求员工24小时待命,却未提及加班费。法律上,企业安排加班必须支付1.5-3倍工资,否则涉嫌克扣劳动报酬。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是否在变相压榨员工?
配图需要,请勿对号入座
2、24小时待命是否属实?
网上有原格力员工爆料,实际工作中存在“隐形加班”——下班后必须随时待命,否则可能被边缘化。这种变相强制加班是否涉嫌违法?
法律专家指出,若员工能举证超时工作未获补偿,企业可能面临劳动监察处罚。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强化执行效率,凝聚团队向心力,塑造拼搏品牌形象,降低管理成本
画大饼算不算虚假宣传?
2016年,董明珠高调宣布“给格力员工一人一套房”,但至今兑现率较低。当被问及进度时,她反问道:“你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没分到房。”
从法律角度看,若企业公开承诺福利(如分房)并以此吸引员工入职,但长期没有完全兑现,可能构成《劳动合同法》中的“未履行合同义务”。员工可据此主张企业违约,甚至向劳动仲裁机构投诉。
类似案例还有“格力手机三年超小米”的豪言,最终销量惨淡。若企业利用虚假承诺炒作股价或营销,可能违反《广告法》第28条规定,涉嫌虚假宣传。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分房政策与绩效挂钩,分批兑现确保可持续性,激励员工贡献而非无条件普惠,符合企业战略与资源分配逻辑。
营销翻车:言论自由还是商业诋毁?
董明珠曾称“国产车粗制滥造”,引发车企集体抗议。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企业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誉,否则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她还反问道“不用格力空调,你不是傻吗?”。这种言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而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番言论虽然看似尖锐,但却部分反映了国产车早年质量的痛点,客观上倒逼行业技术进行升级。同时,对于空调的言论也反映出她对格力空调质量的自信。
投资失败是决策失误还是欺诈投资者?
格力手机、新能源车等跨界项目接连失败,但董明珠坚称“失败是因为消费者不识货”。若企业明知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仍夸大宣传吸引投资,可能构成《证券法》中的虚假陈述。
股东是否有权追究管理层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理论上,若董事违反忠实义务(如盲目投资导致损失),股东可以提起派生诉讼。
支持的观点则认为,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董明珠以企业家魄力坚持技术创新整合,通过跨界布局推动企业突破增长边界,其战略定力彰显长期主义价值导向。
公私混淆下个人IP是否损害公司利益?
董明珠将个人形象与格力深度绑定,甚至曾让孟羽童高调代言。她将个人形象植入格力手机开机画面、线下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形成品牌符号化绑定。
线上商城命名为“董明珠的店”,全国多家门店及直播间账号均以“董明珠健康家”统一标识。2014年起,格力撤掉成龙广告,以董明珠个人IP替代明星代言。
但根据《公司法》第148条,高管不得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若她利用格力资源捧红个人IP(如直播带货),却未给公司带来实际收益,股东可能会起诉她违反忠实义务。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存在这个担忧。
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则认为,这样做可以代言节约费用,形成“董明珠=品质”的用户心智锚点,而门店更名则会直接导流健康家电产品线。
有人认为,当企业家凌驾于法律与员工权益之上,再辉煌的商业帝国也终将崩塌。商场上从来都不缺英雄,缺的是懂得克制的企业领袖。但不同观点认为,董明珠之所以能够带领格力披荆斩棘走到今天,自有她的道理。
董明珠到底是敢说敢做的真性情,还是夜郎自大的惹事精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