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网站公布新当选的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当选外籍院士。
这是对她在青蒿素发现方面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而这一认可,也让国人再一次对屠呦呦在国内未当选院士一事议论纷纷。
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宁波当选中国院士的总人数,排名全国第一位。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与突破。
20 世纪 60 年代,疟疾肆虐,现有抗疟药物失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969 年,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国家疟疾防治项目 “523” 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屠呦呦带领团队,在艰苦条件下,查阅大量中医古籍,编写了以 640 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 200 多种中药展开实验研究。
1971 年,团队首次获得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 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 年,成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 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抗疟历史,同年还合成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此后,屠呦呦团队持续深耕,对青蒿素展开更深层次研究。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抗疟事业带来曙光,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广泛使用,拯救了数百万人生命。凭借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屠呦呦于 2011 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 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 年获 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5 年,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再次证明其在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影响力。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国内,屠呦呦却一直未能当选为院士。
中科院院士评选传统上更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属于应用型。尽管青蒿素带来巨大社会效益,拯救无数生命,但从学术认可度角度,可能存在一定受限情况。在评选中,论文与学术影响力也是重要指标。
青蒿素研究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集体攻关项目 “523 任务”,研究成果多以团队名义发表,屠呦呦个人的论文数量和国际化展示可能不足,而院士评选常以个人学术履历为核心指标,这对她而言是个劣势。
再者,虽然屠呦呦是青蒿素发现的关键人物,但青蒿素毕竟是集体协作成果,在院士评选需明确个人贡献的要求下,这种 “集体成就中的个人定位” 在评审中容易引发争议。
屠呦呦在 2015 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已 85 岁,院士增选通常更倾向于仍在科研一线、有望持续贡献的学者,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数十年前,后续科研活跃度可能不符合近年评选的 “持续影响力” 标准。
并且,屠呦呦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可能未广泛参与学术团体活动,导致在评选体系中缺乏足够 “背书”。青蒿素研发时期正值特殊历史阶段,项目保密性质导致早期文献记录不完整,也可能影响后期对其个人贡献的追溯评估。
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仅是科学界的荣誉性学术身份,不附带行政权力,院士身份不直接参与资源分配,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咨询。
其评选更侧重于科学家在自己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更注重其实际影响力。这或许是屠呦呦能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原因。
屠呦呦在国内未当选院士,在美国却以 95 岁高龄当选外籍院士这一现象,反映出中美两国在院士评选标准和科研评价体系上的差异。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反思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更科学、多元、公正的评价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效益,避免让优秀科研人才因不合理的评价标准被埋没,为科研人员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激励更多人投身科研创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