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谷”,不仅仅只是深圳一个产业概念,而很有可能是一次全球创新地理坐标的重构。
在FAIR Plus 2025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深圳“机器人谷”概念再次被业界叫响。
“机器人谷”,不仅仅只是深圳一个产业概念,而很有可能是一次全球创新地理坐标的重构。
深圳,有可能是首个实现用”机器人来定义城市“的超级样本。
南山“机器人谷”被叫响
“上午论文、下午产线”。
最近,“深圳机器人谷”声名鹊起,频频跃上主流媒体。这个产业概念的形成,高度浓缩了深圳城市特点和这个产业特质。
在全球科技版图上,硅谷曾是创新的代名词。而今天,深圳正以另一种形态的“谷”——“机器人谷”,重构全球创新地理坐标。
深圳 “机器人谷”是指位于阳台山和塘朗山之间、大沙河创新走廊上的一个狭长谷地,随着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机器人谷”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深圳 “机器人谷”
这里不仅是机器人企业的聚集地,更是一场城市与产业深度耦合的实验场。
从概念到全球坐标,深圳“机器人谷”的崛起,并非偶然。
它始于高校实验室的星星之火,成于产业链的精密编织。南山区大学城周边,阳台山与塘朗山之间的谷地,聚集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优必选、速腾聚创、越疆科技等头部企业,形成了一条长约10公里的“黄金创新走廊”。
深圳“机器人谷”聚集了优必选、越疆科技等龙头企业,近10所高校及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形成“15分钟创新圈”。
15分钟"创新圈”
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组装车间与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实验室仅一街之隔,跨维智能的仿真数据可直接输入智平方的训练系统,实现“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的极限效率。
这种产学研的“零距离协同”,让深圳的机器人产业从图纸到产品的周期缩短至14天,成本仅为国际同行的1/30。
深圳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
帕西尼展会现场拍摄
硅谷的传奇源于“斯坦福+风险投资”模式,而深圳“机器人谷”的崛起,则依托“高校+产业链+场景开放”的三维生态。
这里既有优必选13年磨一剑的耐心资本,也有众擎机器人16个月实现全球首翻的“深圳速度”;既有“两小时配套圈”的硬件基因,也有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软性迭代。
多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分布,多所高校汇聚,已经形成了以高校为技术“智核”,以企业为市场触角,以珠三角多年沉淀的优质制造业为基底。
在深圳,机器人正在“逼疯”机器人
这种产业地理的聚集优势,效率之上,正在形成充分的竞争优势,就像有人调侃的:在深圳,机器人正在“逼疯”机器人,机器人正在“狂卷"机器人。
产业辨识度里的南山底色
出圈的产业概念背后,是深圳机器人的产业辨识度。
深圳机器人产业的辨识度,在于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协同进行大负载料箱搬运
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显示,中国37家上榜企业中,深圳贡献了7家,其中6家是上游核心部件厂商——从兆威机电的微型驱动系统到奥比中光的3D视觉模组,从雷赛智能的伺服电机到帕西尼的多维触觉传感器,深圳已掌控了机器人“肢体”与“感官”的核心技术。
这种产业链优势,构成了深圳机器人特别的雨林生态,有“深圳十三太保”优必选、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也有会居家服务的腾讯“小五”,其中经历了十余年科研之路的奥比中光更是为全球开发者提供高性能的3D视觉传感器服务数量超过1000家。
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
这些技术不仅支撑本土创新,更通过定向邀请的300余位国际买家,反向输出至欧美、东南亚市场,重塑中国机器人“技术定义者”的角色。
南山区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机器人产业辨识度里,南山底色浓重。
南山区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 刁建国摄
南山,作为深圳机器人第一大区,其产值占全市三成。集聚了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龙头整机引领、核心零部件集聚”的生态。
这里的“15分钟创新圈”堪称全球罕见:以大学城地铁站为圆心,0.5公里内可触达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实验室,1.2公里可达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调试中心,3公里即见优必选的未来工厂。
优必选的未来工厂
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爆发。
站在机器人产业辨识度前沿的南山,无疑代表着深圳从“制造之城”到“定义智造之城”的巨大跨越。
深圳:“机器人定义城市”的超级样本
从城市角度,深圳“机器人谷”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城市功能的进化。
它不再只是工厂与代码的集合,而是一个“会呼吸的创新有机体”——政策、资本、技术、场景在此共生,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机器人与城市深度绑定,人类将如何重新想象未来的生存图景?
从世界范围看,汽车和互联网都曾经定义过城市,未来必然会被机器人定义,深圳或将成为被机器人定义的首个全球样本。
从这个角度,深圳有可能是首个“机器人来定义城市”的超级样本。
深圳有可能是首个“机器人来定义城市”的超级样本
从极氪工厂的Walker S机器人协同装配,到野生动物园的外骨骼助力登山;从盐田港的无人化装卸到华强北的智能巡逻,机器人已渗透至制造、服务、市政等毛细血管。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但更大的突破在于城市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机器人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基建”。
机器人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基建”
这种“机器人定义城市”的实践,在FAIR Plus 2025上被具象化为“场景牵引”策略:万科、深圳地铁等30余家龙头企业提出智能制造、智慧康养需求,20余场闭门对接会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
深圳的野望不止于其产业规模。当波士顿动力的关节模组成本高达3万元时,深圳企业将其压缩至800元;当海外团队苦等定制传感器时,深圳工程师已迭代五代力控模块。其成本优势让深圳从“技术输出”迈向“规则输出”
南山区的优必选总部,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新华社)
这种成本与效率的双重优势,让深圳机器人产业的本地化率高达60%,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替代的一环。
“机器人谷”的概念,不仅仅只是深圳的一个产业概念,而很有可能是一次全球创新地理坐标的重构。也就是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这一轮智能制造竞争中,深圳以“硬科技+重场景+强制造”的复合模式打造全球机电智能时代的“新极点”。
4月23日拍摄的前海展示厅。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若能在技术纵深与生态韧性上持续突破,深圳机器人谷必将改写中国制造等于代工的“旧剧本”,更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首个实现用“机器人定义城市”的超级样本。
或许正如黄仁勋所言:“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同时汇聚机电一体化与AI技术的地区”,而深圳和南山,正站在这个交汇点的最前沿。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怎么看”机器人谷“?
留言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