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2025年最出圈的是什么呢,想必中涌现出来的是这两个吧:
一个是刷新票房记录的电影动画《哪吒2》。
一个是震惊世界,媲美美国硅谷的新型AI技术DeepSeek。
新年前后一个新型概念的DeepSeek带火了一波科技股,突然横空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说Deepseek(中文命名深度求索)是一鸣惊人其实并不准确。
因为这一项成功的技术背后,是创始人梁文峰以及同事技术人员的十几年磨一剑的结果。
而无论是梁文峰,还是饺子导演的成功,都得益于他们所走教育道路的迥异:
一条和传统教育大相径庭的路线。
一鸣惊人的背后是什么
今年1月20日,梁文峰应邀参加了国家最高级别的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的座谈会,并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他表示:中国AI不可能永远跟随。
从这简短的表态中,让世界和人民看到了一个技术人的决心和进取。
梁文峰是一个标准的85后,出生在广东的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他父母都是当地小县城的小学教师,但是父母从来没有鸡娃。
在2002年,梁文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为他向人工智能方向迈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读研期间,梁文峰就开始带领团队使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探索全自动量化交易。
毕业后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并在30岁那年,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主要通过数学和人工智能进行量化投资。
第二年他的公司量化推出了第一个AI模型,实现了所有量化策略的AI化转型。
后来通过2年的努力,他们团队基本所有的量化策略都采用了AI模型计算,梁文峰也将AI确立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由此看来,在大众都不知AI为何物的时候,梁文峰依然走在了科技的最前沿。
在自己努力钻研的同时,他也吸纳了一支优秀的同耕队伍。
据说他的核心团队主要由“学术深耕者”和“技术实用派”组成;
在先进而强大的理论指引下,那群实践家们会将学术转化为应用。
于是“萤火一号”、“萤火二号”应运而生,不断优化、不断学习。
直到DeepSeek他们正式进军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梁文峰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誓言。
深探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位震惊美国硅谷的浙大天才,走的不是寻常路。
不过这也暴露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
走不出模式框架
在DeepSeek的总部展示厅,展览着一台90年代的收音机,这是梁文峰初中时拆装过30多次的试验品。
上面写着“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始于对现状的不合理拆解。”
这种敢于“拆解”的勇气,是原生家庭给予的。
梁文峰提到父亲深有感触,他说:
爸爸虽然是个数学老师,但是他从来不问自己考试名次,每天只是关心地询问“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种对解题本能的呵护,是我后来敢于挑战技术无人区的底气。
虽然AI技术过去一直是西方主导研发的,我国之前没有参与,也没有向这方面研究的想法。
以至于他研发Chatgpt出来的时候,整个国内对做前沿创新都缺乏认知和信心。
这导致投资人和大厂都因差距太大不看好,也不敢尝试,他们觉得还是做传统应用技术比较好。
梁文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痛点:我国的商业领域缺乏探索,走不出模式大纲。
也暴露出教育的短板:按部就班,不敢创新。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按部就班的重复着一样的模式。
大家努力学习文化课,各种竞赛、考级,为的是考试时候加分。
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殊途同归。
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
如果哪家孩子在家拆一个空调或者电脑研究一下,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打一顿吧。
所以我们的孩子永远都在学习和重复已知的知识和实验,缺少探索、缺少创新。
孩子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固有的框架中,每次靠近框架的边缘,就会被无形的鞭笞打回去。
而时空转移到欧美等技术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孩子是被允许渠道媒体实验室拆解GPT-4代码。
而新的东西就是在探索、创新和拆解出来的。
在模式框架下长大的我们,只会模仿,将模仿做到极致,但是不能创新,这就和西方拉开了距离。
单一标准的成功认定方式
什么是成功,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标准是你学习好,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
我们东亚文化下,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单一了。这样单一的成功标准,也是人们走不出模式框架的根源。
下面我们还是看一个DeepSeek的招聘要求关键词:
(1)拒绝“唯学历论”
(2)动手能力
(3)算力自由
看吧,梁文峰招聘的工程师不强调有极高的学历,而是强调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还要有灵活的思维和领悟力。
其实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滋养出来,不是统一生产培养出来的。
就像《哪吒2》的饺子导演,就是一个不拘一格的人才。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成功:
他拍出了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很有深度,他的电影刷新了电影史的票房记录,他赚钱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多年前的饺子导演是什么样呢,一个落魄到需要母亲每个月1000元生活费供养的不孝子。
一个醉心于动画制作的有些“痴狂”的人,一个对专业标准极为苛刻的人。
试问这样的饺子导演还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吗?
如果没有现在的光鲜亮丽,那段来时路应该是一段黑历史吧,一段和成功毫无关系的失败履历。
而我们看到他现在的成功,却看不到成功之前的被允许、被滋养。
不论是梁文峰的爸爸,还是饺子的妈妈,他们对于成功的认定和寻常父母不同,所以才造就了现在成功的孩子。
作为生活在这个教育大背景下的父母,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允许、包容和试错的机会。
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定义孩子,多给他们自由和放松。
-The End - 作者-木木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