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关村,有这样一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他总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
捧着一本明显泛黄从故纸堆里淘出来的纸质书,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打着代码,像个泡在旧书店里的"怪咖"。
他就是李笑来,被称作"中国比特币首富"。
他看上去如此不起眼和平凡,既没有互联网大佬的派头,也没有知识付费导师的精致,却从头到脚带着几分固执。
1
李笑来,1972年生于吉林,从小是个"问题少年"。
骨子里的反叛,让他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当同龄人埋头做题时,老师站在讲台上强调标准答案时,他却觉得蹲在供销社柜台后帮母亲卖货,把数学公式用在算账上更有乐趣;
他在作文本上写"太阳从西边出来",被语文老师用红笔圈出批注"胡说八道"。
李笑来加入新东方之前,倒卖过服装,从事过科技公司高管,凭借四个月背熟托福题库的硬核操作,他爽丽丽的加入新东方执教英语,学生敬他为“考神”。
他创造出独特的"李笑来语法":没有模板,只讲底层逻辑。
2011年的某个深夜,中关村还在追逐团购风口时,李笑来李老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Bitcoin"词条通宵未眠。
凭借他二十年的编程经验和对货币本质的理解,他猛然意识到:
这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有可能是对抗通胀的终极解决方案。
他拿出全部积蓄买入比特币,这看似头脑发热的狂热举动,朋友认为是在"搞传销"。
在知识付费爆发的2016年,当同行忙着包装"三天学会编程"时,李笑来却在得到APP上开了一门《七年就是一辈子》。
没有速成秘诀,课程里有的只是每天写代码、读原著的笨功夫。
没想到却意外吸引了数十万付费用户,开创了终身学习付费的先河。
2
李笑来还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在他的书房里,按年份排列着1980年代至今的《计算机世界》合订本。
这个细节暴露了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时间维度:当别人在追逐热点时,他却在和三十年前的技术思想对话。
他的办公室挂着自制的"时间密度计算表",记录着每天有效学习时长,这个习惯坚持了二十年。
在区块链泡沫最盛的2018年,当项目方忙着收割韭菜时,李笑来带着团队开发去中心化存储项目Filecoin。
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办公室,他自己每天只睡四小时,凌晨三点还在和硅谷工程师讨论代码。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自他的一贯初心:要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60岁的李笑来开始学习视频剪辑。
他戴着老花镜研究剪影教程,在B站上传编程教学视频,弹幕里"爷爷级UP主"的调侃背后,是这个"老古董"持续突破认知边界的决心。
他说:"每个40岁的人,都应该把自己当成刚出厂的手机,不断升级系统。"
3
在得到APP的办公室,李笑来有个特殊工位:永远堆着三摞书,分别是编程、经济学、心理学。
如今,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霓虹灯下,李笑来依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习惯:
每天清晨在旧书摊淘技术文献,用纸笔做思维导图,在笔记本电脑上验证刚从书本上学到的代码。
这个细节暴露了他坚持长期主义的智慧:持续进化。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他总提起初中时在供销社柜台偷学的商业知识,大学时给教授抄稿件练出的写作能力。
那些被视为"投机取巧"的经历,最终化作独特优势。
似乎一种表面看似的"分裂"贯穿他的人生:
2013年比特币暴涨时,他给母亲买了金镯子,自己却戴着十块钱的电子表;
既投资过数百个区块链项目,又坚持每月给老家小学捐款;
既打造过知识付费爆款,又公开批判"割韭菜"的行业乱象。
在浮躁的江湖里,或许我们更需要李笑来这种"不合时宜"的定力:
坚持持续精进的长期主义,在时代巨变中始终保持着认知的弹性,像水一样既能适应容器,又能冲破边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