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5月27日傍晚,负责攻击上海市区的解放军27军司令员聂凤智,突然来到了第三野战军司令部。
聂凤智
聂将军向司令员陈毅报告说,上海市区的敌军已经尽数被肃清,但杨浦区的发电厂和自来水厂还未攻破。
两个厂子内有敌人八千人,原本不足为虑,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让聂凤智有了投鼠忌器的顾虑。
聂将军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无奈之下,只能来找陈毅拿主意。
陈毅元帅
听了聂凤智的报告,陈毅也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他问出了一句话:“敌人的指挥官是谁?”聂凤智当即回答道:“是230师师长许照。”
陈毅眼前一亮,然后将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在得到相同的回答后,他突然笑了起来,然后大声对手下的参谋说道:“快去找蒋子英先生来!。”
这个蒋子英到底是谁?为何陈毅想要破敌还要请他?而区区两个厂子和八千名敌人,又为何敢于阻挡数十万解放大军呢?
这些,还要从上海的解放说起。
上海,在清末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口岸及金融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上海建厂、交易货物的中外商家越来越多。
到了1947年,上海的工厂数量、工人数量及资产总值,都已经超过了中国国内总数的一半。大上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解放前的上海
1948年,随着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以及押宝美国总统人选的失误,一系列的恶性后果发生了。
曾经一直支持他的美国人,已经不再想管他了。曾经动不动便吹嘘自己是“美械部队”的国民党军队,也成了发不出枪和子弹的叫花子。
平津战役前,蒋介石给手下的将领开会,让他们向下传达“要爱惜武器”的精神。这在一年多之前,简直无法想象。
外援没有了,上海这个经济中心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蒋介石如果还想在大陆有所作为,上海的经济就是他的基础。
解放军渡江之后,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蒋介石就像曾经在沈阳、徐州、北平一样,亲自现身督战。
同时,他还将自己最后的嫡系将领:汤恩伯调了过来,准备让这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将军放手一搏。
但是,现实对于蒋介石来说,实在是有些残酷。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3日,杭州解放。上海失去了所有的外围保护,成了一座孤城。
而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几十万部队,正在向上海集结,准备将这个中国经济最强的城市一举解放。
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只能执行自己的“B计划”:掠夺上海的财富,海运到台湾。
至于汤恩伯,他也没打算扔下。蒋介石暗中对汤恩伯说,如果实在打不过,也可以从海路撤退。
汤恩伯
汤恩伯的能力绝对算不上强,但是此时却显得有恃无恐。
在上海,他有二十多万的部队,以及纵深数十里、由数千个碉堡组成的防御体系,还有三十多艘军舰、120架飞机。
凭借这些东西,他觉得自己可以和解放军周旋6个月。
而且,他已经在上海的各大工厂和大型商业设施中,布置了部队和特务,准备一旦守不住,就把上海搬空、砸烂。
而此时,毛主席却已经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上海作为一个中国绝无仅有的工业化大城市和国际贸易港,对战后的经济恢复作用极大。
如果在战斗时将上海打烂了,他无法向全国的人民交代。
于是,在七届二中全会时,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期望:上海尽量和平解放,如果无法做到,那也要将破坏程度降至最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三野战军的陈毅和粟裕两位司令员,制定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计划:
他们准备先派兵封锁黄浦江,切断敌人的退路,然后以重兵进攻苏州河、吴淞口,将敌人的重兵吸引到外围歼灭。
等到将其消灭得差不多时,再派遣一支素质过硬的部队,进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
而且,陈毅还特别提到,部队进入市区后不准开炮,也不准使用炸药包,只能用轻武器和敌人战斗。
这种打法,相当于解放军放弃了自己的火力优势,用老方法打仗。虽然确实能保护上海的城市建筑,但是却必然会增大我军的伤亡。
事后,陈毅称这种打法为“瓷器店里打老鼠”。其不甘和无奈的心情,已经是溢于言表了。
5月12日,解放军第27军开始向上海的敌外围防御圈逼近,随后便在吴淞地区开始了进攻。
这一仗,为了攻克敌人的密集堡垒群,解放军采用了“小群多路攻击”的方式,将部队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水银泻地一般的朝着敌人的阵地扑去。
而敌人的堡垒,配置也相当狠辣。那些山头阵地的子母堡,不仅相当隐蔽,而且外围还有刀阵、翻板、陷阱等机关。
而每一个射击孔位,也都配有三到四挺轻重机枪。解放军的每一次冲锋,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是,三野大军经过淮海战役的洗礼,此时的战斗力已经非比寻常。
前面的一批战士倒了下去,后面的战士就会喊着“为战友报仇”,更加奋不顾身的扑上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敲打,上海外围的防线,被切开了一道道口子。
接到报告的汤恩伯吓坏了,他马上命令两个步兵营、两个战车连和两个炮兵营,向刚刚丢失的阵地发起了反冲锋。
在13日上午11时,他们还真的把阵地又夺了回来。
这一仗,是三野渡江之后,遇到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军首长立刻总结经验,号召战士们献计献策,再攻敌人防线。
到了14日傍晚,我军的近百门重炮也被拉了上来。很快,双方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搏杀。虽然我军并未能很快突破阵地,但是却给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很大杀伤。
前方的伤亡数字不断被送来,汤恩伯慌了。情急之下,他立刻下令,从市区调三个军补充到吴淞阵地。
当消息传来,粟裕司令员大喜,这不就是他期望的结果吗?现在,在外围的敌人已经全部被吸住了,市区内必然空虚。
此时如果对市区展开攻击,其结果必然很好。在向中央军委请示后,粟裕决定,在5月25日对上海市区展开进攻。
到了5月23日,粟裕突然得到了一个情报:汤恩伯已经逃到了吴淞口外的一艘军舰之上,而且正在全面收缩兵力,集中防守吴淞、苏州河一线的阵地。
粟裕
这也就意味着,敌人准备放弃上海了;同样意味着,他们对上海的全面破坏即将开始。为了抢时间,粟裕决定提前发动总攻。
5月23日夜,解放军的四个军同时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展开了进攻。到了次日黄昏,上海的外围阵地已经全部被我军攻下来了。
而负责市区内战斗的27军,也做好了进城的准备。“瓷器店里抓老鼠”的战斗,即将正式开始。
这场战斗在开始阶段,进行得还很顺利。经过了一夜的奋战,苏州河以南地区的敌人已经全部被肃清。
但是,敌人重兵防守的苏州河,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河面上架着十几座铁桥,每一个铁桥的桥头,都有几十挺轻重机枪在作防守。
解放军的每一次冲锋,都会带来巨大的伤亡。一些中层指挥官受不了了,建议使用重炮轰击。
听到这种声音后,军长聂凤智和政委刘浩天来到了前线,再次给战士们做工作。
刘浩天指出,对面的那些大楼里,住的都是普通市民,都是我们的同胞和阶级兄弟。
如果一炮轰过去,必然会出现大量伤亡,到那时候,我们就会失去民心;
而且,楼里还住着外国人,如果造成了他们的重大伤亡,就会引起巨大的外交事件,甚至很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所以,重炮是不能用的,还是要开动脑筋,在别的方面想办法。
此时,战士们发扬了我军军事民主的优良传统,想了很多高招。
解放军202团一部,在其他部队的掩护下,用找来的几艘小船结成了一个简易的“船桥”,横跨河面越过了敌人的阵地;
204师的一个营,在政委迟浩田的带领下,通过一条臭气熏天的下水道,绕过了敌人的阻击……。
各个部队各想办法,各显其能,还真的就突破了敌苏州河阵地。
苏州河的失守,造成了敌人的连环崩溃。敌51军是所谓的“杂牌军”,平时饱受歧视。其军长刘昌义,早就开始接触地下党,并且约定要相机起义。
而汤恩伯逃走前,恰恰任命他来指挥剩下的部队。25日上午10点左右,刘昌义来到了27军军部,与聂凤智签订了起义协定。
刘昌义
至此,负责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大部分都放下了武器。
在又经过了两天的拉网式打击之后,苏州河北岸的敌人已经被基本肃清,吴淞口内外的炮声也停了。
但是,在杨浦区的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却仍有八千多名敌人拒不投降。而且,这些人还耍起了“青皮”,声称只要解放军敢进攻他们,他们就会把两个厂子给炸了。
不得不说,这伙敌人的“选址”眼光,还是很独到的。这两个厂,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生活用电、用水来源。
一旦它们遭到战火的破坏,将有上百万上海市民的生活难以保障。这对上海这个大型商业城市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此时,聂凤智军长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于是便去野战军司令部,找陈毅司令员拿主意。
陈毅脾气火暴,一听说这件事后,立刻暴跳如雷,大喊着:“几十万敌人都让我们吃没了,区区八千人也敢顽抗!”
但是骂归骂,事情还要解决。陈毅冷静下来之后,便询问聂凤智,对方的指挥官是谁。
聂凤智回答,两个厂里的敌人是国民党230师,其师长名叫许照。
陈毅心中一动,马上一拍大腿,对手下的参谋说道:“快去找蒋子英先生来!”
这个蒋子英,是一位先后在美国、法国留过学的学者。他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也有反抗旧社会的勇气。
在五卅运动时,他参加过游行示威;在北伐战争时期,他也参加过宣传工作。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虽然是国民党党员,但是却和我党的重要领导人恽代英过从甚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露出了自己凶狠狡诈的一面。蒋子英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于是愤然出国留学。
在国外,他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了不错的工作和安稳的生活。
不过在抗战爆发后,他放弃了在海外过安稳日子的机会,毅然回国,当了一名教授。八年间,他培养了数不清的爱国学生。
抗战胜利后,蒋子英来到上海定居。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他越来越厌恶蒋介石的独裁,因此开始谋求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1947年,他参加了上海民革临时分会,和很多爱国民主人士们一起,公开与国民政府唱反调。
至于蒋子英和许照的关系,其实也很简单。当年在抗战时期,蒋子英曾经在陆军大学任教。而许照,就是他的学生。
蒋子英教授证书
蒋子英当时对许照很好,所以许照对蒋子英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尊重。只要蒋子英能够出马,应该可以劝降许照。
很快,参谋人员就将蒋子英接到了司令部。当陈毅将让他劝降许照的意思表达出来后,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立刻满口应允。
蒋子英的全家照
他早就看出来,日后得天下的必然是共产党人。此时让许照继续为蒋介石当炮灰,实在是没有必要。
第二天,蒋子英来到了发电厂阵地,见到了许照。蒋子英先是晓以利害,接着又以民族大义劝说,希望许照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放下手里的武器。
许照这个人,虽然以固执著称,但是老师的话还是能听进去的。在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终于下达了让手下全部放下武器的命令。
至此,在付出了伤两万余人、阵亡7784人的代价之后,这场“瓷器店里打老鼠”的特殊战斗,终于结束了。
上海市区内的所有国民党部队全部被肃清,这座著名的东方经济中心,终于以一个比较完好的方式,回到了人民手中。
而这期间,出了战士们付出的鲜血之外,陈毅、粟裕两位司令员的贡献尤其突出。
正是他们的运筹帷幄,才让这样一场难度很大的战斗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些为了新中国诞生而努力奋进的英雄,必将得到后世永远的崇敬。
参考资料:
赵政坤:解放上海——“瓷器店里捉老鼠”《党史文汇》2011年第12期49-57,共9页
“助攻”解放上海最后堡垒,别忘了这个叫蒋子英的人.解放日报.2019-05-2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