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生物科学综合实验楼,悄然挂上了一块“含科量”很高的牌子——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
挂牌背后颇具深意:科学家们正试图用“基因剪刀”和“数据大脑”来破解种业难题,这也是安徽重塑农业新未来的决心之一。
破局:
育种从“碰运气”变成“精算游戏”
清晨六点,周谷堆批发市场,蔬菜经营户王大姐掀开盖在番茄筐上的棉被,指尖轻轻戳了戳青红相间的果实。
百大周谷堆水果交易中心(安徽图片网)
“要是能多挺两天不软,损耗能少三成。”这位卖了二十年菜的“老江湖”不知道的是,十多公里外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用“基因剪刀”裁剪着番茄的“保质期密码”,解决她的苦恼。
“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让安徽的种子装上‘中国芯’,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 提及这个刚诞生不久的实验室,安徽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李浩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身后实验室的展柜里,陈列着抗赤霉病小麦、抗稻瘟病水稻等“明星种子”。这些正是突破安徽农业难题的关键。
安徽建设生物育种省实验室,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需求。
李浩介绍,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以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种子创新与种业全链条布局,统筹整合国内外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国内优势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生物育种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依托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这一平台,安徽省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我省资源禀赋优势,争取设立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安徽基地。从而有效承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生物育种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种源创制及大规模鉴定、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三大任务使命,全方位开展种业平台共建共享、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共引共育、成果共享共用等合作。
简单来说,借助“国家级+区域化”的联动,崖州湾实验室主攻前沿理论基础研究,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则专注区域特色品种培育和应用。
未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将跨越山海,在江淮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我省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
大别山野生资源鉴定、江淮丘陵适宜品种选育、沿江双季稻改良……今后,这些“安徽命题”将获得国家级平台支持。而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培育的抗赤霉病小麦、抗根肿病油菜等新品种,也将通过国家平台走向全国。
“就像从绿皮火车换乘高铁,我们要让良种培育跑出加速度。”李浩说,这项“加速度”的技术利器,包括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育种等黑科技。
过去育种像大海捞针,现在则是精准匹配。这相当于给种子做“CT检查”,通过AI预测来加快培育超级品种。
跳动的基因序列,如同婚恋平台上的个性标签,AI“月老”正在为农作物牵线搭桥。育种从田间地头的“碰运气”,变成了实验室里的“精算游戏”。
路径:
深度捆绑“产学研用”
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仔细查看实验室的组建单位名单,不难揭示安徽的突围路径:既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种业科研“主力军”,也有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种业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捆绑,打破以往科研与市场“各说各话”的僵局,避免出现“科研院所发论文、种业企业买品种”的旧模式。
打破旧模式,开辟新气象。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的“野心”,并非没有来由。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第五大粮食主产省,也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全省年产农作物良种9亿公斤、占全国14%。
合肥市庐江县:春分时节育秧忙
“我们过去是‘种业大省’而非‘种业强省’。”李浩话锋一转,直指“痛点”,“通过建设实体化、开放式、综合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实验室打造为全省生物育种领域的‘创新发动机’‘人才聚集地’‘成果集散地’‘产业孵化器’。”
事实上,安徽正在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
项目建成运行后,对提升安徽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种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助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像一个‘种子银行’,关键时刻能抢救濒危物种,为育种提供‘原材料’。”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聚集了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以及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组建了多个跨学科攻关团队。
“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正是引领我省全面融入国家生物育种战略布局、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李浩介绍,安徽拥有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年种子销售额持续增高。
“产业出题、实验室解题,这种模式能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这样一看,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的成立,恰逢其时。
期待:
更多“皖字号”种子走向全国
站在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前,李浩可以预见一幅未来图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让水稻自带“抗除草剂”技能;利用合成生物学,可能培育出富含花青素的紫色小麦;开发“智能种子”,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生长节奏。
这些并非天方夜谭。
未来,超市里的“皖字号”农产品,可能藏着这些“科技彩蛋”: 保质期延长的果蔬,可以减少浪费;营养强化的主食,能够提升健康指数;风味定制的作物,更加丰富味觉体验。
生物育种确能让农业从业者少些“看天吃饭”的无奈。
在蒙城小麦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李建国用手机APP就能查看来自实验室科研团队推送的“定制化”种植方案。“以前选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去年试种的抗倒伏小麦,亩产多了100斤。”他摸着金黄的麦穗,十分感慨。
以实验室为支点,带有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科技基因”的种子,今后将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不仅要让安徽人端牢饭碗,还要让‘皖字号’种子走向全国。” 李浩说。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种子”,既守护着“饭碗田”的根基,也孕育着“金饭碗”的未来。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破解作物高产稳产难题,利用智能育种平台缩短育种周期,“种子芯片”驱动农业现代化,江淮大地的“金色粮仓”将更加稳固。
在这个生物育种的新春天,这粒小小的种子,不仅关乎饭碗安全,更承载着一个农业大省的科技雄心。
春风已至,未来已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安徽产”种子解锁更多奇迹。
来源:合新闻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声明:本文内容系转载,图片和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