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图别的,就图孩子常回来看看。”
可问题是,子女真要天天陪在身边,老人又嫌吵、嫌烦、嫌没自由。
看似盼望陪伴,实则心里更渴望“理解”与“尊重”。
这时候,有个叫“梅拉宾法则”的原则,其实特别适合用在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上。
它讲的是:人际沟通中,语言只占7%,语调38%,表情和行为占55%。
说白了,一个人表达的真意,其实不靠嘴,而靠行动和情绪。
01
别唠叨,语气比内容更重要。
很多老人都觉得:“我这是关心孩子,哪句错了?”
话也许没错,可语气不对,就是刺耳。
有的老人习惯用“命令式”说话,一开口就批评指责,搞得孩子只想躲得远远的。
不是孩子不孝,而是老人没注意到,语气太重、态度太冲,哪怕出发点是好,也让人受不了。
我楼上一位邻居就是这样,逢年过节孩子来看他,他三句话不离“你怎么不买房”“你工资够干啥”。
孩子来一次,回去心情低落。最后干脆电话也不接了。
人老了,说话不如放缓语速、放轻语气,多点鼓励,少点挑刺。
“梅拉宾法则”告诉我们:内容没那么重要,语气才决定效果。
真正聪明的老人,从来不会用言语赶走自己的孩子。
02
别计较,行为比唠叨更动人。
有些老人总想着让孩子“懂事”“孝顺”,可他们自己,做事从不考虑孩子的难处。
一会儿要钱装修房子,一会儿让孩子来回跑腿,一点都不体谅人。
结果,孩子心累,老人心烦,关系越来越疏远。
与其动嘴催,不如用行动表达。
身体好,就多自己动手;能自己安排生活,就别什么事都压到子女头上。
我认识一位阿姨,七十多岁,还坚持自己做饭、锻炼,从不找孩子添麻烦。
逢年过节,儿女抢着回家看她,不是怕她老,是心疼她累。
她不说半句重话,孩子却把她捧在心上。
一个老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不给孩子添麻烦,不让他们有负担。
你越不依赖,孩子越愿意靠近。
03
别试探,情绪比言语更真实。
现实中,有些老人,总爱试探子女:“你是不是不愿意回家?”“你是不是嫌我老了?”
其实孩子心里根本没这意思,可听多了也烦。
他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根本没有心思揣摩这些负面情绪。
老人要做的,不是一遍遍试探感情,而是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你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安心回来;你情绪多变,孩子自然敬而远之。
我看过一个帖子,说一位网友每次给母亲打电话,对方总是叹气、抱怨,搞得她压力山大,后来只能尽量少联系。
说到底,子女不是怕老人老,而是怕老人情绪不可控。
想让孩子愿意亲近你,先让自己变得让人“轻松相处”。
让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里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