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的云南广南县,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过。25岁的陈建军倒在血泊中,身下是被冻硬的土地,鲜血凝结成冰晶,睫毛上挂满白霜。他的眼睛始终睁着,仿佛仍在凝视着未完成的使命,也仿佛诉说着对家人和战友的留念——这是中国缉毒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缉毒警察的牺牲现场 。
影视资料
陈建军的故事始于云南边陲的麻栗坡县。1962年建军节出生的他,名字里便带着父亲的期许。父亲陈世富是派出所民警,办公桌上的刑侦书籍成了陈建军儿时的“启蒙读物”。“抓坏人的警察”是他对英雄最初的想象。1982年,中国首支缉毒队在云南成立,20岁的陈建军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从此踏上一条比枪林弹雨更凶险的路——与毒贩的暗战 。
那时的云南,金三角毒枭将边境线撕开裂缝,鸦片如黑色潮水涌入。纪录片《中华之剑》记录过触目惊心的场景:瘾君子当街注射,村庄因毒品破败。陈建军的战友回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毒贩,还有那些人被毒品腐蚀的人性。”
二
缉毒警察的日常,是“演一场大家都看不出来的戏”。1985年,陈建军被选为卧底。但是他当时已经在毒贩圈子里小有名气,为了融入毒贩圈子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学会了抽烟酗酒,穿上花衬衫、趿着拖鞋,甚至在妻子面前扮演“堕落的丈夫”,就差没有家暴妻子。街坊邻居摇头叹息:“老陈家的儿子废了。”妻子卿维维抱着幼小的女儿到公安局哭诉,他却只能沉默——一旦暴露身份,全家都可能遭报复 。
其中这次,他的卧底表现堪称教科书级操作。1986年8月,他假扮广东老板与毒贩冯育焕交易,故意露出装满现金的背包,用流利粤语打消对方疑虑。第二天,双方正在交货付款时,公安干警突然出现,毒犯冯育焕和“广东老板”一起被抓。
缉毒队长踢着陈建军的屁股问:“老实点,毒品在哪里?”陈建军弯腰从一条麻袋里抓出一把草果,操着广东口音说:“我是从广东来买八角、苹果的呀,不信你们就看呀。”队长明白其意,将麻布口袋一倒,藏在八角下面的毒品全部暴露了出来。此时,人赃并获。
事后队长感叹:“他天生是卧底的料,
在这两年,他24次深入毒窝。一次在平远街,毒贩将交易地点改到三面悬崖的绝地。陈建军假意丢出钞票引发哄抢,趁机击毙持枪毒贩。战友赶到时,他正用膝盖压住另一名毒贩的脖子,地上散落着14公斤鸦片。“毒贩比野兽更危险,心软就会送命。”他在日记里写道 。
三
1987年12月15日,陈建军生命的最后24小时。他接到任务:潜入广南县小波么村,抓捕大毒枭冯德国。临行前,他摸了摸女儿的照片,对战友笑道:“这次回来,该给闺女买件新棉袄了。”
交易在冯德国家中进行。此时陈建军难以和队友联系上,但是事情迫在眉睫,防止毒贩逃走导致前功尽弃,他不得不当场亮明身份,拿出配枪对峙,冯德国的随从陶顺明突然抓起火药枪射击,陈建军腹部中弹,但他仍击毙了陶顺明,此时冯德国的家人一拥而上,木棒雨点般砸向他头部和身体。
战友赶到时,气温已降至零下。陈建军的遗体僵硬如石,睫毛凝霜,右手仍保持握枪姿势。法医后来发现,他中弹后至少挣扎了20分钟——“他想爬出去报信”。
追悼会上,父亲陈世富对着遗体敬礼:“他是我的骄傲。”
妻子卿维维瘫倒在地:“我错怪你了……”
1988年6月2日,云南省公安厅在昆明举行隆重的表彰命名大会,国家公安部授予陈建军“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称号;中共云南省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省公安厅、文山州委、州政府、州公安局,分别作出了“向陈建军同志学习”的决定。
陈建军和他的同学们,图中圈起来的便是陈建军
民间流传着更朴素的哀悼。广南县一位老农说:“那晚雪特别大,老天爷都在给他戴孝。”茶馆里的老人议论:“听说他眼睛闭不上,是怕毒贩没抓完?”直到2013年,冯德国才在缅甸落网,此时陈建军的墓碑前,早已摆满陌生人献的野花 。
四
如今,陈建军的名字镌刻在昆明烈士陵园,公安部授予的“一级英模”证书静静躺在警史馆。他的弟弟陈维国接过哥哥的枪,成为麻栗坡县公安局缉毒警;女儿陈益琳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她说:“父亲教我正直,这就是他的遗产。”
但战争远未结束。据统计,2023年云南缉毒警年均牺牲人数仍居全国前列。一位匿名缉毒警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怕死,只怕被遗忘。”陈建军的故事被写入中学课本,课堂上常有学生问:“为什么他不能活着领奖章?”老师回答:“因为有些光,要穿透黑暗才能被看见。”
雪落南疆,山河无声。陈建军未闭的双眼,始终凝望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那里,新一代缉毒警正隐入夜色,继续着永不谢幕的伪装。
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1987年12月的云南广南县,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过。25岁的陈建军倒在血泊中,身下是被冻硬的土地,鲜血凝结成冰晶,睫毛上挂满白霜。他的眼睛始终睁着,仿佛仍在凝视着未完成的使命,也仿佛诉说着对家人和战友的留念——这是中国缉毒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缉毒警察的牺牲现场 。
影视资料
陈建军的故事始于云南边陲的麻栗坡县。1962年建军节出生的他,名字里便带着父亲的期许。父亲陈世富是派出所民警,办公桌上的刑侦书籍成了陈建军儿时的“启蒙读物”。“抓坏人的警察”是他对英雄最初的想象。1982年,中国首支缉毒队在云南成立,20岁的陈建军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从此踏上一条比枪林弹雨更凶险的路——与毒贩的暗战 。
那时的云南,金三角毒枭将边境线撕开裂缝,鸦片如黑色潮水涌入。纪录片《中华之剑》记录过触目惊心的场景:瘾君子当街注射,村庄因毒品破败。陈建军的战友回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毒贩,还有那些人被毒品腐蚀的人性。”
二
缉毒警察的日常,是“演一场大家都看不出来的戏”。1985年,陈建军被选为卧底。但是他当时已经在毒贩圈子里小有名气,为了融入毒贩圈子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学会了抽烟酗酒,穿上花衬衫、趿着拖鞋,甚至在妻子面前扮演“堕落的丈夫”,就差没有家暴妻子。街坊邻居摇头叹息:“老陈家的儿子废了。”妻子卿维维抱着幼小的女儿到公安局哭诉,他却只能沉默——一旦暴露身份,全家都可能遭报复 。
其中这次,他的卧底表现堪称教科书级操作。1986年8月,他假扮广东老板与毒贩冯育焕交易,故意露出装满现金的背包,用流利粤语打消对方疑虑。第二天,双方正在交货付款时,公安干警突然出现,毒犯冯育焕和“广东老板”一起被抓。
缉毒队长踢着陈建军的屁股问:“老实点,毒品在哪里?”陈建军弯腰从一条麻袋里抓出一把草果,操着广东口音说:“我是从广东来买八角、苹果的呀,不信你们就看呀。”队长明白其意,将麻布口袋一倒,藏在八角下面的毒品全部暴露了出来。此时,人赃并获。
事后队长感叹:“他天生是卧底的料,
在这两年,他24次深入毒窝。一次在平远街,毒贩将交易地点改到三面悬崖的绝地。陈建军假意丢出钞票引发哄抢,趁机击毙持枪毒贩。战友赶到时,他正用膝盖压住另一名毒贩的脖子,地上散落着14公斤鸦片。“毒贩比野兽更危险,心软就会送命。”他在日记里写道 。
三
1987年12月15日,陈建军生命的最后24小时。他接到任务:潜入广南县小波么村,抓捕大毒枭冯德国。临行前,他摸了摸女儿的照片,对战友笑道:“这次回来,该给闺女买件新棉袄了。”
交易在冯德国家中进行。此时陈建军难以和队友联系上,但是事情迫在眉睫,防止毒贩逃走导致前功尽弃,他不得不当场亮明身份,拿出配枪对峙,冯德国的随从陶顺明突然抓起火药枪射击,陈建军腹部中弹,但他仍击毙了陶顺明,此时冯德国的家人一拥而上,木棒雨点般砸向他头部和身体。
战友赶到时,气温已降至零下。陈建军的遗体僵硬如石,睫毛凝霜,右手仍保持握枪姿势。法医后来发现,他中弹后至少挣扎了20分钟——“他想爬出去报信”。
追悼会上,父亲陈世富对着遗体敬礼:“他是我的骄傲。”
妻子卿维维瘫倒在地:“我错怪你了……”
1988年6月2日,云南省公安厅在昆明举行隆重的表彰命名大会,国家公安部授予陈建军“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称号;中共云南省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省公安厅、文山州委、州政府、州公安局,分别作出了“向陈建军同志学习”的决定。
陈建军和他的同学们,图中圈起来的便是陈建军
民间流传着更朴素的哀悼。广南县一位老农说:“那晚雪特别大,老天爷都在给他戴孝。”茶馆里的老人议论:“听说他眼睛闭不上,是怕毒贩没抓完?”直到2013年,冯德国才在缅甸落网,此时陈建军的墓碑前,早已摆满陌生人献的野花 。
四
如今,陈建军的名字镌刻在昆明烈士陵园,公安部授予的“一级英模”证书静静躺在警史馆。他的弟弟陈维国接过哥哥的枪,成为麻栗坡县公安局缉毒警;女儿陈益琳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她说:“父亲教我正直,这就是他的遗产。”
但战争远未结束。据统计,2023年云南缉毒警年均牺牲人数仍居全国前列。一位匿名缉毒警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怕死,只怕被遗忘。”陈建军的故事被写入中学课本,课堂上常有学生问:“为什么他不能活着领奖章?”老师回答:“因为有些光,要穿透黑暗才能被看见。”
雪落南疆,山河无声。陈建军未闭的双眼,始终凝望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那里,新一代缉毒警正隐入夜色,继续着永不谢幕的伪装。
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