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深圳市马术协会、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与深圳市金伯乐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在福田区联泰大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本次合作实现传统马术运动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体育产业再次迈出创新性步伐。合作集结三方核心优势:深圳市马术协会提供专业运动指导体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贡献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人研发实力,金伯乐则发挥科技教育转化优势。
慢步、快步、跳跃、急速奔跑……在3D图像的实时变换中,到场来宾与模拟马一同完成了一次令人身临其境的草场信步。模拟马技术负责人刘志为大家讲解了模拟马技术的实际应用,用实地展示为到场来宾带来一场特别的马术体验。
刘志介绍道,模拟马训练的关键在于人马关系的训练,人作为马术运动的主体,能够通过模拟马这一载体,更系统地感受训练框架,肢体配合及发力方式等训练细节。刘志表示,在模拟马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教育领域,这不失为一种便利与可操作性的革新。
深圳市马术协会执行会长萧红表示:“马术长期受限于高成本,成为少数人的运动,深圳市马术协会联合科技与艺术团队,正是要让马术踏入寻常百姓家。”她指出,当前模拟马已进入深圳中小学试点,未来将推动“马术进校园”规模化,实现“全民骑马”的愿景。
深晚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深圳市马术协会就已在深圳市中山大学附属学校成功举办了“马术进校园”公益活动,将模拟马带入学校,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对于马术运动的兴趣,这正是模拟马降低马术学习门槛的例证。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同样强调了模拟马对马术普及和马术教育拓展的重要意义。丁宁认为,以科技方式将马术门槛降低,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这是当前该领域的一大愿景。“重点在于使用者的交互体验,让人们实现与模拟马之间真实可感的互动,而不只是完成一套程序性的动作。”丁宁说道。
中国当代艺术家、深圳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沈少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模拟马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空间。沈少民认为,马术是底蕴深刻的运动项目,而承载马术推广任务的模拟马则不仅呈现训练与体验的功能,更应该具备艺术性;不仅是运动的载体,更应该是流动的公共艺术装置。“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会合,在模拟马的加持下,我们将更快到达山顶。”沈少民说道。
马主与马术运动员家长群体的声音,也是模拟马的发展所需。张丹丹的孩子今年12岁,学习马术的数年中,他们对马术的现实困境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张丹丹的介绍中,青少年马术训练中的痛点被一一点明。“第一是系统训练较为匮乏,需要投入的成本不低;第二是训练时空要求高,训练过程难度大。”张丹丹表示,模拟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这一技术的推广落地将让马术产业更完善,为更多有志于马术学习的人们带来福音。
“因为对我们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摸爬滚打格外了解,所以我们更觉得这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科学的训练模式,能让大家都少走弯路。”张丹丹说道。
仪式尾声,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值第十五届全运会举办之际,此类创新运动形式将在群众健身、专业运动员训练、青少年体适能教育及康复治疗等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
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 实习生 庞若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