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中国似已准备好在相互贸易和美国脱钩断链。笔者估计,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贸易往来将会加速,在RCEP的基础上构建巩固的亚洲贸易体系。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强化贸易以本币结算,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铺垫。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是中国比较重要的贸易伙伴,因为前景瑰丽;其他四国也相当重要,菲律宾有待修理。
据官网报导,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显著增加,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进展。例如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收付金额已达到102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7%;中柬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收付金额约为50亿元,同比增长45%;中越跨境人民币支付总额数据则未见公布。
翻查资料,本4月14日,银联国际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中国工商银行及越南外贸银行在河内签署了协议,共同推进中越跨境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这标示着中越之间的支付进一步便利化,预计会对跨境人民币支付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央行发布的《2025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常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3.96万亿元,但未具体提及中越之间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金额。
中国央行与东盟国家央行的合作包括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清算安排,正持续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于本月7日对东盟十国已实现全复盖,标志着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重要进展。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增加以本币结算的份额,反映了双方经贸联系加深。中国货品出口带动东盟十国对人民币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力。
现时中国的国际贸易伙伴遍天下,即使没有美国市场,中国贸易受到的打击不会致命。我们细心研究中方最近公开的出口账单,可以看到中美贸易一旦脱钩断链,才真正要了美国的命。
曾几何时,多年来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尽管愈演愈烈,“脱钩论”还是一直被视为不切实际,如今逐渐演化为现实。一旦脱钩,究竟谁怕谁?笔者认为,短期来看,两败俱伤;长期而言,中国必胜。
中国上周发布的一份官方进出口月度数据报告,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美国首次未被列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名单,欧盟被放在首位。这一变化极具象征意义。中国释出明确信号,正在有秩序地为与美国经贸脱钩做准备。长期以来,中国韬光养晦,对脱钩美国持克制态度。从今次美国突然发动超级关税战开始,标志着中国态度上的深刻转变。
据官方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高达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与拉美、中东、非洲的贸易也保持了上行趋势。相比之下,中美贸易则显得波动趋减。这背后既有中美贸易政策分歧日益尖锐的现实考量,也有中国主动推动“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布局。
中国出口市场的多极化,还体现在中国产业链对“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趋势的主动适配,曲线突围。例如,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通过在东南亚设厂,将部分中低端产能转移至印尼、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一方面规避地缘风险,另一方面借助RCEP规则绕道出口,降低关税壁垒。
这种“以退为进”的全球布局方式,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赢得回旋空间。只做不讲,多做少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美国只讲不做,多讲少做。相较之下,高低分明。
据观察者网报导:瑞士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伊文尼特指出,即使美国全面中止从中国进口,国际市场可以在短期内取代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世贸组织前总干事拉米表示,美国在全球进口市场仅占13%,远低于其自我定位所暗示的影响力。这些观点挑战了对美国市场依赖的传统惯性思维,尖锐地指出当前全球贸易的现实:美国单极霸权不再。
全球供应链的重心正转移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亚非拉是第三世界;毛主席早在55年前已经提出)。亚非拉地区的新兴市场逐渐崛起,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合作也愈发深入。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面对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制裁感到不满,反对美国利用贸易政策干涉正常商业合作,正逐渐形成与美国脱钩的同频共振。
中国应对美国的方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主动塑造自身的对外贸易生态。自2017年中美贸易战1.0爆发以来,中国一方面通过内循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对外直接投资、优化互相依存的产业结构。以“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新平台不断涌现,与东盟、非盟、中东等地区的贸易额不断增长,中国正从“辅助角色”转变为“主导力量”。
中国在亚太区的战略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生效后,亚太区域内部市场协同效率已大幅提升,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笔者认为,今后迫切须要的下一步,应该是中国在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方面要取得突破,让东盟国家和中东能源出口国家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大宗商品,为去美元化提供技术基建和替代通路。这既是解套美国金融霸权的战略回应,亦有助于增强中国外贸系统在全球金融界的自主能力。
特朗普开打对等关税贸易战,犯下不可救药的战略错误,战线拉得太长。欧洲国家是美国传统盟友,美国照样施行关税讹诈。如今美欧贸易纷争日益频繁,欧盟正重新审视其战略重心。笔者估计欧盟将会作出重大调整,年内会见到中国和欧盟快速走近。今年7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将齐聚北京举行高级别经济峰会,届时肯定会释放出强化中欧经贸关系的积极信号。近期欧盟和中国已达成共识,中欧电动车产业链协作将是双方磋商重点。
办法总比困难多,笔者相信,只要秉持互相尊重、互利共嬴的原则,中国和欧盟之间没有什么矛盾解决不了。新浪财经、华尔街见闻等相关网站报道,中国和欧盟走近是战略性布局。欧盟向美国释放的信号是:欧洲不会再盲目跟随美国。
现时全球对美国反复无常的对外政策感到担忧。这无法不促使包括欧盟在内的美国盟友另寻多元化合作机会,把目光投向中国。
东盟十国对中美关税摩擦的立场已趋于清晰。马来西亚明确表示反对单边关税行为,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印尼、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的立场也大致同样。
这种“战略独立”的表态在以往鲜有出现。由于中国在关税战带头硬撼美国,东盟大部分国家都以中国为马首是瞻,足见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机制的主导力正日益增强。
2025年以来,中国与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在新能源、物流、数字经济等领域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为区域供应链重构提供了稳定支点。“去美元化”趋势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增长迅速,让更多东盟国家愿意以本币或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从而降低以美元交易的拐弯成本和金融风险。中国与东盟本币互换安排,增强了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体系中的可用性。这不仅降低了外汇波动风险,也有利于打造稳健的贸易生态体系。
总而言之,中美脱钩不一定意味着全面对抗,不等于孤立与封锁,短期内应该不会爆发战争。相反,对于中国来说,这将会是一个追求深度产业转型和与美国以外的友好国家优化合作的过程。
从被动调整到主动构建,从依赖市场到主导市场,从被卡脖子到独立创新,中国正以稳健步伐走在一条多元、包容、内外兼备的发展道路上。
未来的全球经济秩序不再可能由某一个国家单边塑造,而是需要多边共建。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在平等、互利、共赢的框架下,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定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合作体系。美国若仍幻想以极限施压重复战后的美苏对抗导致苏联解体(分裂为15个国家),肯定将会事与愿违。笔者深信,中国已接受新时代的中美脱钩不可避免,以此底线思维有备而来,何事不可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