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石】
姑苏城南,网师园畔,一峰孤峙,若太虚遗珠,此即瑞云峰也。其形若苍龙探海,其势似仙袂拂云,千载风霜未改其骨,万古诗书皆镌其魂。此石非顽石,乃天地灵气所钟,文人风骨所寄,一部以石为纸的江南园林史诗。
一、云踪石影,千年流转
溯其源起,当观《宋史》残卷。北宋徽宗筑艮岳,遣朱勔搜罗天下奇石,"小谢姑"遂离太湖烟波,本欲北赴汴京尘嚣。据《癸辛杂识》载:"大谢姑渡江而北,小谢姑沉湖未起",靖康烽火起,此石遂遗落江南,如隐士遁世。
迨至明代,此石初为吴县陈司成公(讳霁)所得。陈公运石途中遇覆舟之厄,倾尽心力方使奇石重见天日,置于堂前,一时传为吴中奇谈。 后为湖州董份闻其名而购得,董份得之于吴门(即苏州),以嫁女徐氏,遂入东园(今留园)。徐泰时易其名曰"瑞云",取"祥瑞凝云"之意,自此石名与园名共传。
清乾隆南巡,织造署行宫需景,此石再迁西花园。其间辗转,若云卷云舒,然风骨不改。至新中国立,1957年列江苏省文保,2013年随织造署遗址晋身国保,终得永驻姑苏十中校园,与书声琴韵相伴。
二、云骨天成,玲珑透漏
观其形质,实造化奇观。总高6.25米,峰体5.12米,宽3.25米,厚1.3米,侏罗纪灰岩经亿万年水蚀,成七十二孔窍,暗合周天星宿。昔人论石"透、漏、瘦、皱"四美,此石尽得风流。袁宏道《园亭纪略》赞其"妍巧甲于江南",非虚言也。月光穿洞,夜现星芒,清《吴门表隐》载“瑞云峰顶夜吐光,色青白如星,子时最显,土人以为瑞。”,实为自然造化之奇观。
三、云栖雅境,园史钩沉
今瑞云峰静立带城桥畔,与网师园咫尺相望。其园林归属,恰似一部微缩江南园林史:始于徐氏东园,入织造署官产,民国时振华女校创始人王谢长达购得园址,建校立学。校史馆藏1920年代影像,石立庭中,旁有女学生倚栏读书,石不语而育人,诚为奇观。
四、云岫文光,千秋雅韵
历代文人,皆以此石为灵感之源。沈复《浮生六记》“瑞云峰一石,玲珑透漏,千窍百穴,真宋时花石纲遗物。”李根源更将其与拙政园文衡山手植藤、环秀山庄戈裕良叠山并称"吴中三绝"。谢长达以"石虽默然,其骨嶙峋;诸生求学,当效此石——不争浮华,但立坚贞。"勉学子,此石遂成教育精神之象征。月光透窍之景,更被附会祥瑞,实则物理之妙,更显天人合一之思。
五、云心石魄,道载千秋
瑞云峰之价值,不在形而在神。作为现存唯一可确证之北宋花石纲遗物(其他奇石因证据链断裂,更多作为文化象征存在),其流转史即江南园林史之缩影。从《宋史》残章到现代测绘,从文人诗画到校园影像,每一道孔窍皆藏故事,每一寸肌理皆刻春秋。此石见证汴京繁华、江南烟雨、园林兴替、教育薪传,实为"以石载道"之最佳诠释。
今观此石,犹见米元章拜石之痴、徐泰时构园之巧、乾隆帝南巡之威、谢长达兴学之志。其形若云聚云散,其神似道生道灭,然风骨永存,正如文震亨《长物志·卷三·水石》所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瑞云峰以千年沉默,诉说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至境,见证中华文化"形散神聚,气韵生动"之真谛。
关注「美城景观石」,共探东方美学秘境。
以考据为根基,以风雅为气韵,探索传统美学中的现代心灵栖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