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培||文史浅谈(549)万年仙人洞,水稻始作地之一
刘大培/2025/1/17
前2年,我独游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它位于万年县大源盆地西北角的小荷山下,洞口朝东南,洞口开阔,自然冬暖夏凉。我见洞口有一小溪流过,便于取水和洗濯。据古人类研究专家研究后的结论:这儿在一万年以前,生活着古人类,他们处于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换的过程中。
万年仙人洞洞口照
古人类专家在对该洞经过详细考察后,发现了大量稻谷植物的植硅石样本,经过碳14的科学考证,在大约距今1·5万年到9000年这约6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有一支古人类生活在此洞穴中,並开始在洞口的平地上种植水稻,大概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稻米,可能比我们萧山跨湖桥人类遗址出现的水稻还要早些,当年在萧山跨湖桥地区出土炭化稻谷一千多粒,因为跨湖桥人类约在七千到九千年前生活在这里。当然要比余姚的河姆渡人类遗址更早些,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学家在这儿发现了一层稻谷、稻叶混合堆层,厚度达0·2一0·5米,最厚处达1米。有人推测这儿存有稻谷120吨以上。不久,在河姆渡古人类遗址不远的田螺山又发现多处古人类遗址,如施岙遗址便是其中一个,同样发现稻谷遗存。
杭州萧山跨湖桥人类遗址博物馆
余姚河姆渡人类遗址
原始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远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大约在2000年秋冬之交,为配合金衢高速公路的建设,浙江省的考古学家们对沿线进行勘探和发掘,怕因建设高速而破坏了古迹。结果在浦江县渠南村的一个叫上山堰的地方,发掘出了一些陶片和稻壳,这些陶片经过科学考查,发现比我们杭州的良诸文化陶片,年代要早,估计距今是1万年到8500年前,随着发掘逐步开展,发现在浦江附近的嵊州、永康、金华、龙游、义乌等地广布着一个类似浦江的古人类族群,后来专家们把它定名为“上山文化”。
上山古人类文化的稻米起源图解
参观良诸古城遗址公园池中寺粮仓遗址,这个粮仓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但一场大火将这儿的存粮烧为焦谷,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被烧稻谷有20万斤之多。
我还参观过与河姆渡文化同时代的马家滨文化遗址,同样以大米为主食,此后在此兴起的崧泽文化、良诸文化都继承了稻作农业,并进一步发展,与后世犁相似的石质耘田器广泛使用,让更多的荒土被开垦为良田,在人口不断增多的催促下,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马家滨文化遗址在嘉兴
随着稻作文化向西扩散,长江中上游也相继发现广泛众多的稻作文化遗址,可惜我还未都去一一拜访过。象湖南洞庭湖流域的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沅江流域的高庙文化遗址…,紧接着稻作文化继续向西深入四川,相对封闭的川蜀,先后出现有稻米生产的宝墩古城、高山古城、魚凫古城…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四川盆地当中,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先声。就是黄河流域的庆阳市南佐文化遗址的祭社区内也发现了炭化水稻,据科学家考证,这处稻作文化距今约5100-47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这儿科学家们发现了碳化水稻以百万计,而粟和黍等北方常见作物却少见。
湖南省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距今八千年前即有稻米耕作
可见,我们天天碗中的米饭,其源头古老而悠长,我们的先民们在经过六七千年的努力,终于将水岸边不起眼的“野草”驯化成产量巨大、营养丰富的口粮,有了这稻作农业的基础,才能构起中华民族庞大的文明大厦,其功德无量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