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毛盘海蛞蝓(学名:Jorunna parva),又称海兔或海中的“小白兔”,是一种外形独特、习性有趣的海洋生物。以下为您介绍其起源背景及生存环境:
起源背景
分类与命名
碎毛盘海蛞蝓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裸鳃目、盘海牛科。
它由日本著名软体动物学家马场菊太郎(Kikutaro Baba)于1937年在日本纪伊半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并于次年完成物种描述。
分布范围
从南非到太平洋中部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均有分布,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塞舌尔和坦桑尼亚等地。
外形特征
体型娇小,体长通常20-40毫米,宽10-20毫米。
身体背侧前部有一对“耳朵状”的嗅角,用于探测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气味;体侧覆盖黑色细小突起,形似“绒毛”;尾部有伸缩自如的“裸鳃”,用于呼吸。
生存环境
栖息地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区域,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珊瑚礁。
依赖珊瑚礁提供的复杂生态环境,包括隐蔽的缝隙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生活习性
拟态与保护色:身体颜色多变,常见的有白底黑点、黄色或橘色,可随食物(如海藻)颜色改变,帮助躲避天敌。
毒性防御:以含毒素的海绵为食,体内积累毒素,使大多数捕食者望而却步。
繁殖方式:雌雄同体,拥有两套生殖系统,交配时通过交尾刺交换精子,产卵于岩石或海绵上。
生态角色
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如拟态、毒性)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研究价值。
人类影响
尽管分布广泛,但由于体型小、隐蔽性强,在珊瑚礁中不易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可能对其生存环境造成潜在威胁,需关注其长期生存状况。
碎毛盘海蛞蝓以其萌态外表和独特的生存策略,成为海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