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49℃,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而世界气象组织给出的数据则显示已高出1.55℃,突破了《巴黎协定》提出的把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虽然二者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各有不同,但已总体表明全球升温趋势的不断持续。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在北极,植物吸收汞,在其死亡后汞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最终冻结成永久冻土。数千年来,冻土中的汞浓度不断增加。经研究人员测算,永冻层下面的汞储量达到了八亿吨,这一数字已大大超出了人类对汞物质的需求量。
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不断升高,极地冰川以及永久冻土加速消融,被困在永冻层的汞会怎么样?
近期,北京大学王学军和刘茂甸团队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西南极冰川退缩,增加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汞富集并加剧有机碳降解,从而加剧了二氧化碳排放并放大了汞污染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首先,高浓度的汞释放,造成的汞污染会对南极的野生动物造成威胁。汞在鱼类等生物体内积聚,并通过食物链传播,最终影响到顶级捕食者如海豹和企鹅。这些生物体内的汞含量过高会导致它们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
其次,汞污染会影响南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和稳定性。汞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积累。当汞进入食物链后,会在不同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最终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此外,汞污染对人类健康也有潜在威胁。虽然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相对较少,但汞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如果人类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可能会摄入过量的汞,从而引发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伤和发育障碍。
总体来看,气候变暖削弱了海洋的碳封存能力,并加剧气候变化和汞污染的生态风险,而其长期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应对气候变化,于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所制定的每一项战略和决策,将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在何时迎来重要转折点,希望这一天到来的不会太晚!
文/Cherry
审/Tammy
排版/ange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