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基金经理的日子很舒服,尤其是公募基金,每次趁着市场热的时候,疯狂炒作概念,忽悠基民买。业绩根本不重要,就算基民被坑了、高位站岗、血本无归,管理费也照样到手,基金经理赚多少,只取决于基金的规模。
所以就要搞各种无下限的营销,包装一个个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 花重金买推荐流,反正如果运气不好,业绩不怎么样,那就换一个经理再推出新的产品就行了。10个、20个产品,总能有两三个还凑合的,一个明星经理赶上一波市场概念,又或者赶上一波行情,就能大赚一笔。
是真正的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这简直是胡搞、瞎搞,早就应该改了,但既得利益太庞大了,只要行情好的时候,想要动刀子难度极大,甚至还在赚钱或者幻想能赚钱的基民就会反对,这种改革获益者反对改革的事一再发生。
现在公募基金不行了,基民怨气大了,改革的时机就到了。最起码现在没有任何基金经理或者头面人物敢于站出来反对改革。
2024年4月出台的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已经提到了公募基金改革,提出修订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后来证监也说要健全行业机构分类监管体系,要“扶优限劣”。
今天就有媒体透露,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的大致方案已经出炉,目前还在优化完善阶段,完成后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方案重点是改革公募基金考核机制,要建立长周期考核。如果监管的产品亏损或者收益低于业绩基准10%,基金经理的薪酬将被削减50%;其他还有一些规定,比如提高基金业绩的指标考核权重。
虽然目前改革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但改革难度很大,别看现在相关利益群体不说话,但内心一定是抗拒的,一旦改革出现负面影响,就可能会跳出来生事,甚至会故意破坏。而且考核机制本身的设计就很难,说薪酬挂钩业绩,这当然很好,但是怎么挂钩呢?
比如长周期考核,听起来很好,但是如果基金经理以长周期考核唯由死扛亏损、等待行情碰运气,怎么办?
说的直接点,多数公募基金经理的能力就那样,真要有能力,干嘛干公募呢?去搞私募或者自己炒股不好吗?
但无论如何,先把旱涝保收的金饭碗打碎了再说,反正也就这样了,再烂还能烂到哪去?
也不用威胁什么以后没人愿意干了,一代新人换旧人,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此,金融领域也是如此。过去的金融靠关系吃饭,如果提高要求后,老人不愿意干了,那赶紧腾位子,让肯干、能干的年轻人上。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