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电池加班事件大家都听说了吧。
有一小伙子发视频称,在广东惠州德赛电池工厂通宵上班后,按8小时工作制正常打卡,下班时却被告知“未完成10小时在岗,抹除考勤”,并倒扣三天工资。
小伙子表示:该工厂星期日也要加班,但不算打卡,且临时工加班没有工资。
也就是说,小伙子不仅工作八小时算旷工,还被倒扣3天工资,就连周末也要被强迫加班,还没有工资。
视频爆火以后,小伙子又表示:自己也因此遭到了威胁,导致全家被开户,对方用家人威胁自己下架相关视频。
实际上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大家倒也是见怪不怪,这种强行要求加班不给加班费的现象也不是德赛独有的,大家都是中国人,就不用装外宾了。
妙就妙在,几个月前欧盟刚刚发布了禁止强制劳动的条例——凡是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都不允许有强迫劳动的行为,不然将不能进入欧盟销售。
而且这个禁止强迫劳动的条例不仅仅针对终端产品,连供应链也不允许有强迫劳动的行为。
偏偏这个德赛电池是苹果,小米,华为等众多大厂的供应商之一。
于是乎,大量网友跑去欧盟和苹果投诉,把小伙子的遭遇描述了一遍。
至于这样的行为算不算强迫劳动,那就要等苹果和欧盟调查了才知道。
苹果倒是效率很高,说我们立马派专员调查该事件。
作为一个中国人,根据大家的经验和认知,觉得事情会怎么样发展下去呢?
老夫第一反应就是,要么辟谣说事情是假的,要么德赛直接把锅甩给劳务公司或者临时工, 这样 才对味 嘛 。
果然,德赛电池很快作出回应。
“每日工作不多于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劳工政策显示,请假需求及旷工不会成为薪资克扣的理由,且不会以任何理由克扣或拖欠员工的合法收入。”
一切都是劳务公司的问题,嗯嗯!
那么有几家劳务公司这么干了,这么干了多久,过去有多少人被不合理扣除或者拖欠工资,请问德赛有没有调查过?
这些关键信息只字未提。
其实类似的事情国内遍地都是,并不是什么很新鲜的事情,只不过一直没有发酵。
为什么没有发酵呢?
因为信息链是断档的。
比方说德赛这种电子厂,众所周知广东的电子厂很多,流动性也非常大,如果给这些员工都加社保,工厂的成本就变得特别高。
这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找临时工去干是最好的。
于是厂子就会把活外包给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再去招人。
比如外包给劳务派遣一个人头5000块,劳务派遣抽掉1000,给到打工人头上4000,差不多这个比例。
特别是德赛这样的国企,我相信它主观意愿上是没有拖欠工资的行为,毕竟业务稳定,又是政府的纳税大户,犯不着为了这点小钱给自己搞事情。
它会按时把钱打给劳务派遣,就如公告上讲的一样,然后由劳务派遣发工资。
于是这里就产生信息断档了——你凭什么说劳务派遣拿到钱以后会立刻马上发给打工人?
据我所知,直接给钱的劳务派遣是不存在的,它都会找点理由拖一拖,一方面可以打个时间差缓解自身的现金流问题,另一方面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给打工人找茬,特别是那种不听话的短期工,找各种理由拒付,这样更多的利润就省出来了。
所以站在工厂角度,它肯定觉得自己很冤枉,因为钱已经付出去了,没有强制劳动;但是站在打工人的角度,我就是加班不给加班费了,不找你工厂找谁?
对了,现在可以找欧盟找苹果,简直笑死个人,劳动监察部门好像不存在一样——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了,说多了一定被删,大家心知肚明即可。
但是再仔细想想,工厂真的冤枉吗?
并没有,毕竟劳务派遣就是工厂找来的,已经不交社保给你打擦边球了,你连盯着劳务派遣按时发工资的管理能力都没有么?
因此,工厂必然是失职的,找你工厂麻烦也没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德赛认错认得那么快,一方面管理失职,另一方面苹果和欧盟的压力在。
当然,后者是最重要的,毕竟这样的事情又不是2025年第一次,我相信以前肯定也有员工闹过,但都被压下来了。
再想想最近美的,大疆等企业出了强制下班的政策,我从来不认为现在这样高度内卷的环境中,资本会主动给员工回归正常。
毕竟劳动法都颁布了30年了,执行情况就不用多说了。
这里我只想到切·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