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把干净的手机还给孩子”这一建议引发热议。倪闽景委员提出的“AI赋能教育”设想,直指传统教育模式痛点,也揭示了技术革新下教育转型的必然性。这一建议并非简单呼吁“解禁手机”,而是对教育本质、技术伦理及家校协同的深度思考。
一、教育范式转型:从“标准答案”到“个性生长”
传统教育以统一化教学与标准化评价为核心,导致部分学生因不适应单一模式被贴上“差生”标签。AI技术通过算法分析学习轨迹,可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例如学生若对生物学感兴趣,AI能即时推送鲸鱼解剖模拟实验或昆虫生态纪录片,并动态调整知识难度。这种“因材施教”的精准性,或将重构“教”与“学”的关系,让教育回归激发个体潜能的本质。
二、技术赋能边界:工具理性与人性需求的平衡
“干净手机”的核心在于技术筛选机制:利用AI屏蔽游戏与低质短视频,保留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例如,某小学生通过天文APP与天文学家实时互动,手机成为其探索宇宙的“数字望远镜”。技术若仅作为工具,确能突破地域与资源限制;但若缺乏监管,设备可能沦为娱乐载体。因此,“干净”不仅是技术过滤,更需硬件厂商、内容平台与教育机构协同构建安全生态。
三、家校协同责任:从“管控”到“引导”
姚明代表提出的“息屏24小时”建议,揭示了一个矛盾现实:家长常将手机作为“电子保姆”,却要求孩子远离屏幕。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示范——若父母沉迷手机,任何技术管控都难奏效。因此,“还手机”的前提是建立家校共识:家长需以身作则,学校则需设计AI辅助的探究式课程,例如通过手机开展社区生态调研,让技术服务于现实场景中的深度学习。
四、争议与挑战: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反对声音聚焦于青少年自控力薄弱与技术风险。历史经验表明,电视、电脑均曾引发类似担忧,但最终通过“学校机房”“绿色网络”等机制实现扬长避短。当前矛盾实为“技术超前”与“认知滞后”的冲突。解决之道在于:一方面推动AI学习终端标准化(如专为学生设计的无娱乐功能设备),另一方面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养孩子辨别信息、管理时间的能力。
结语
“干净手机”提案背后,是AI时代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问。技术不应被妖魔化为“干扰源”,而应成为打破资源壁垒、释放创造力的桥梁。然而,教育终究是“人的事业”,无论AI如何强大,真实世界的互动、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塑造仍需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守护。唯有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并重,方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图文数据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