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过春节,虽然年俗祭祀的传统仍然得到传承,但那种社会神灵的信仰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年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准备。农历十二月初八被称为腊八节,这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有一句唱道:“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了。
腊八节的前身是腊日,腊日又可以上溯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岁终大祭”。在南朝时,腊日的时间就已经被敲定为十二月初八了,而到了宋朝,民间开始流行起了在这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吃腊八粥这个习俗的来历,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影响最大的一个说法,是说腊八粥的出现跟纪念佛祖成道有关。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寻求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毅然决定舍弃王位,离开家人,自己苦行修炼数年,每天只吃一麻一米。但是,他的这一系列苦修最初却没能给他带来真正的觉悟,反而把他的身体折磨得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刚好有一位牧羊女经过,给了他一份乳糜,也就是奶粥,也有说法说是杂米与泉水调煮而成的粥。喝完这份粥后,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随后,他洗去身上的尘垢,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修行,最终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而这天,刚好就是十二月初八。
基于这样一个传说,在腊八这一天,佛门弟子会在佛寺熬煮腊八粥,供奉佛祖,然后将粥施供十方,随喜众生。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当然,吃腊八粥的习俗的形成肯定是受多方面的影响的,佛教的传说只是其中之一。书中说,中国古代有在冬至的时候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所以把冬至粥挪为腊八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吃粽子这件事儿本来是夏至的习俗,后来挪到端午一样。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民间还有一则传说,体现的是民众勤劳节俭的观念。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早些年有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给家里囤了不少粮食,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个枣树。但是,老两口去世之后,剩下哥俩却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某一年,到了腊八,他俩发现家里实在没什么可以吃的了,那怎么办呢?只能把家里还剩下的一些五谷杂粮,什么黄米粒、红豆啥的都凑一凑,再搜出一些枣,勉强凑出了一顿粥。这哥俩吃完这一顿之后,也开始后悔自己此前的行为,觉得不能再这么躺平下去了,于是开始勤劳干活,后来又过上了好日子。而腊八这一天,吃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煮成的粥,就成了他们提醒自己要吸取往日教训的一种行为了。
当然,除了佛祖成道版本、勤劳致富版本,关于腊八粥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好运逆袭版,这个版本说的是,朱元璋当时当乞丐的时候,没法挑挑拣拣,只能讨到什么就把它们混在一起煮成粥吃了,后来,他当了皇帝,人们觉得吃这种杂拌粥能带来好运,于是就有了吃腊八粥的习俗。在今天,吃腊八粥依然是腊八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供佛、祭祀祖先,然后祀门户窗口、井灶、园林,最后举家吃粥,并在亲邻间相互馈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