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勤能补拙,与巧者并肩。”
这世上最虚妄的泡沫不是年少轻狂,而是旁人捧杀的那句“天生读书的料子”。
若儿孙自诩“一目十行”,请一定用这三根银针狠狠的扎醒他——
一、“天赋如露水,勤恳似江海”
露水虽莹,见日则干;江海不语,万古长流。
老辈人说:“早熟的果子先烂,迟开的花最耐寒。”
班主任老师夸一句“过目不忘”,父母便以为自己子女是文曲星,任其荒废晨昏。
然不知被夸赞声埋进土里的,正是那些未老先衰的“天选之子”。
天赋是纸糊的灯笼,照得亮三尺之地,却经不起半宿风。
勤恳是青石凿的灯塔,任他惊涛排浪,百年不灭半分光。
多少神童败在“不过如此”的傲慢里,多少钝才赢在“再读一遍”的执拗中。
书山路上,捷足者常迷于捷径,缓步者反识得真途。
《围炉夜话》道破真相:“聪明勿用尽,用尽则祸生。”
灵光一现的妙语,抵不过十年临帖的腕力;
过目不忘的本事,扛不住三更苦读的孤寒。
二、“读书无捷径,血汗自成舟”
有人翻两页书便笑“不过如此”,却在考场输给抄书百遍的呆子;
有人自诩“七步成诗”,却被十年苦读的寒门书生碾作尘泥。
古人早已说明:“笨鸟先飞,终至千里。”
江南贡院的青砖记得,那些跪读磨出的膝印比才子的狂言更深;
藏书楼的梁柱见过,白发老儒批注的朱砂比少年的灵气更艳。
读书如种地,春不耕则秋无粟收。
天资是块薄田,勤恳却能养肥地;
聪慧是粒好种,懈怠终会烂了芽。
你看那少林寺的扫地僧,日日挥帚不息,竟在青石板上扫出了莲花印——哪有什么顿悟?不过是功夫到了,天机自开。
三、“书山不论人,只认脚下痕”
少年时最怕听“勤能补拙”,到老才懂这是救命符。
天资如风,来得疾去得快;
勤恳似根,扎得深而立得稳。
多少狂生恃才傲物,把圣贤书当消遣物,最终活成茶馆里的说书人;
多少愚夫咬牙死磕,把破书卷当续命丹,硬是从绝壁凿出登云天梯。
《荀子》说透世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读书的路啊,从不怕慢,只怕停。
笨功夫堆出的路,虽缓却稳;
小聪明凿的桥,绚烂易塌。
就像老农深叹“三伏不锄地,来年饿断肠”,真正的读书人更该明白:笔锋上的老茧,比脑中的灵光金贵;
残卷里的泪痕,比天生的捷才踏实。
结语:
若儿孙自耀“三岁识千字”,请带他去看落第秀才的草庐:“那满墙的批注,是用三十年晨昏熬出的舍利子。”
残阳染白须时,摸着砚底磨穿的凹痕念句老话:“聪明不过七分福,笨拙反得十成功。”
这或许才是读书人该刻进脊梁的真章——
天赋是天上借的浮云,努力才是地里长的江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