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
我们先来看2024年,并没有类似要求,只有“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一条。
那么,什么是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大农业观定义:
这是一种宏观的农业发展理念,强调农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它突破了传统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模式,要求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注重农业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
核心内涵:
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从 “产粮” 向 “全产业链” 延伸,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提升附加值。
资源统筹:优化耕地、草原、森林、水域等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科技驱动: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如良种培育、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产能与质量。
生态优先:在开发中保护资源,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食物观定义:
这是一种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理念,将粮食安全拓展为食物安全,从 “吃得饱” 转向 “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样”。
核心内涵:
食物边界扩展:从传统谷物(稻、麦、玉米)拓展到肉、蛋、奶、鱼、果、菌、茶等一切可食用资源,甚至微生物蛋白。
营养健康导向:引导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减少主食依赖,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等摄入,制定科学膳食指南。
生态化开发: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非常规资源(如 “树上粮仓”“海洋牧场”)。
科技支撑:通过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等手段提升食物产能,如发展深远海养殖、食用菌产业等。
那么,为什么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考虑,有以下几点:
1.食物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已从 “吃饱” 向 “吃好”“吃营养”“吃健康” 转变。
传统以粮为纲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必须通过大农业观统筹农林牧渔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肉蛋奶、蔬菜水果、菌藻类等丰富产品,保障 “舌尖上的多样性”。
2.破解资源约束
我国人均耕地仅 1.36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40%),但食物需求持续增长。大食物观突破耕地依赖,提出向草原、森林、海洋、微生物等更广袤空间要资源。例如,发展林下经济、深海养殖、微生物蛋白等,既缓解耕地压力,又挖掘非传统资源潜力。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 “粮食安全” 到 “食物安全” 的升级,是战略思维的转变。大食物观将口粮绝对安全与其他食物有效供给并重,通过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增强粮食安全韧性。
不过,如果我们结合下一句来理解,则不一样。“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
这其中“应急”,是核心字眼。
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接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刚刚过去不久的新冠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城市蔬菜应急保供,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
数看未来,我们还要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统一大业,面对更加恶劣的国际环境,则“应急保供”是绕不开且必须考虑的问题。
推荐阅读(点击蓝字跳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