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芬中国行之三明水美土堡群《夯土墙上的岁月圆舞曲》
作者/何芬
2025年2月24日,雨水节气后的沙县浸润在氤氲水雾中。我驾车穿过小吃招牌林立的街巷,绕过蒸腾着扁肉香气的百年老店,将导航定位设向深藏山坳的水美土堡群。当车轮碾过最后一段鹅卵石村道时,远处夯土墙的赭红色轮廓,如同从《清明上河图》里走失的楼阁,在竹林掩映中露出半阙往事。
**寿宴笙歌:土堡门前的生命礼赞**
上午十一时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早已被祝寿的喜悦浸染。九十岁寿星公端坐竹椅,头戴镶玉瓜皮帽,胸前红绸花与身后土堡的朱漆门扉竞艳。八仙桌上的九层寿桃塔颤巍巍堆叠,糯米甜香里裹着客家人“九世同堂”的祈愿。穿蓝布衫的老乐班吹响树叶状的沙县大腔,唢呐声惊飞了土堡檐角的铜铃,叮当声落进祝酒歌的间隙:“添酒添福,添寿添丁嘞——”
我接过主家递来的红龟粿,掌心纹路与粿叶的叶脉悄然重叠。寿星女儿指着土堡门楣的弹孔痕迹笑道:“阿爸年轻时在这里打土匪,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咧!”斑驳弹孔与寿宴红绸互为注脚,让人忽觉土堡不仅是建筑,更是活着的历史容器。
**双元堡:凝固的防御交响诗**
穿过青石板铺就的田埂,双元堡的卵石基座如巨鲸脊背浮出绿浪。五层高的夯土墙在雨水浸润下泛出青铜光泽,墙顶的52个葫芦状铳眼,恰似乐谱上等待奏响的音符。
守堡人张伯轻扣西南角的暗门,齿轮转动的吱呀声惊醒了沉睡三百年的防御系统——千斤闸、狼牙拍、注水孔次第显现,宛如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机械芭蕾。
登上跑马廊时,张伯演示了土堡独创的“声波防御术”。他对着中庭天井呼喊,声浪经72间房舍的陶瓦折射,竟在堡顶聚成雷霆般的轰鸣。“光绪年间,这招吓退过三百流寇!”老人的笑声在回音壁间碰撞,我恍惚看见穿短打的先民们在廊道飞奔,他们的脚步与我的军旅训练靴踏出跨越时空的共振。
在供奉“土堡营造祖师”的偏殿,泛黄的《修堡记》记载着道光年间的智慧:“墙掺糯米汁三蒸三晒,冬暖夏凉;排水暗沟依八卦布局,百年不淤。”指尖抚过墙体的糯米结晶,突然懂得:所谓固若金汤,不过是把对家园的爱,夯进每一寸肌理。
**双吉堡:芥子纳须弥**
午后日光西斜时,寻至土堡群最小的双吉堡。这座仅四百平米的袖珍堡垒,却藏着令人惊叹的生存哲学。门厅的八宝阁可瞬间改造成狙击台,天井下的古井连通地下粮仓,甚至楼梯踏板都暗藏储药暗格。八十岁的陈阿婆正在二楼晒制鼠曲草,草香与梁上悬挂的腊肉组成奇妙的和弦。
“当年土匪围堡三十日,我们靠井底的葛根和梁间的鼠粮活下来。”阿婆掀起灶台的铁锅说,露出通往密道的入口。我蜷身钻入时,军用水壶不慎碰响陶瓮,回声惊起梁间春燕——它们把巢筑在瞭望孔里,匪患年代的死亡通道,如今成了生命的温床。
在仅容转身的顶层角楼,我发现窗棂雕着“双凤衔书”图案。阿婆说这是堡内女子们用发簪刻就的:“男人守堡,女人就把诗经刻进木头。”那些细若蚊足的刻痕里,藏着对太平年景的温柔期许。
**兴堡:方圆之间的天地密码**
日暮时分穿越竹林,双兴堡的前方后圆造型从雾霭中浮现,宛如大地分娩的浑天仪。堡前半月塘倒映着晚霞,五级石阶暗合“金木水火土”相生之理。夯土墙的收分曲线让我想起敦煌飞天的飘带——在垂直与弧度的咬合间,建筑与舞蹈达成了美学共识。
正值元宵尾声,堡内仍悬着七十二盏竹骨灯笼。孩童举着“福”字鱼灯掠过厅堂,光影在三十六根梁柱间流转,恰似民间舞《灯影春秋》。在供奉“土堡娘娘”的神龛前,守祠人讲述着悲壮往事:清末匪患中,堡主夫人点燃火药库与敌同烬,血衣碎片至今嵌在祭坛砖缝。
突然,山谷炸响开春第一串鞭炮。声浪惊起白鹭,硝烟与炊烟在土堡上空纠缠成太极图案。我站在跑马廊仰望苍穹,看星子从铳眼孔洞中漏下,忽然彻悟:这些方圆相济的土堡,本就是客家人写给天地的情书——方是守护的棱角,圆是生存的智慧。
**归去来兮:文化的基因链**
暮色中返程,后视镜里的土堡群渐次亮起暖黄灯火,如大地佩戴的琥珀项链。那些走向世界的扁肉蒸饺,与深藏山坳的土堡构成奇妙互文,前者是流动的生存智慧,后者是凝固的精神图腾。
**后记**
当我在服务区打开沙县拌面充饥时,发现包装袋印着“走遍天下,根在沙县”的标语。竹筷挑起的面线在热气中舒展,恍惚化作土堡跑马廊的蜿蜒轮廓。或许文化的密码本就如此——在夯土墙的裂缝里,在蒸腾的烟火中,在每一个守护与远行的故事深处,永远跳动着不灭的基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