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支付宝连续四次震动把我惊醒了。”69岁的曹建国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扣款通知,手指微微发抖——1992元人民币分四次流向了《王者荣耀》游戏点券,而这部用来消费的iPhone设备,早在两年前就被他卖给了二手平台转转。
这场离奇盗刷的源头是一部银色iPhone7。2023年3月,曹先生在转转平台以旧换新时,工作人员当面操作了“金融级隐私清除”,交易记录至今仍显示着绿色对勾标识的“清除成功”字样。
然而正是这部被认为“安全无虞”的旧手机,在2025年2月连续四天凌晨发起消费,最诡异的是其中一笔订单显示的设备名称赫然标注着“曹建国的iPhone”,另外三笔却关联着完全陌生的设备名称。
当老人颤抖着拨打苹果客服电话时,对方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建议您立即报警”,而转转客服在电话里播放了长达五分钟的等待音乐后直接挂断。
这场跨越两年的数字幽灵事件暴露了多重安全漏洞。安全专家龙跃武指出,即便用户进行过出厂重置,只要设备曾登录过iCloud账户且未彻底解绑支付方式,黑客仍可能通过云端残留信息反向激活设备权限。
更令人不安的是,曹先生的苹果账户已休眠两年,期间从未收到过苹果的任何安全预警,而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如同敞开的保险柜,让四笔深夜交易畅通无阻。在舆论压力下,苹果最终承诺退款却拒绝解释盗刷机制,转转平台坚称“清除流程合规”却无法说明手机最终流向,这种“薛定谔式”的责任认定让维权陷入僵局。
“我现在每天睡前都要检查三次支付宝。”曹先生从衣柜深处翻出当年的购机发票,泛黄的票据边缘还粘着两年前撕下的转转验机标签。
这场价值1992元的噩梦背后,折射出二手交易市场的灰色地带——某数码城从业者透露,部分平台所谓的“深度清除”只是格式化存储芯片,专业设备半小时就能恢复90%数据;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云账户体系,当用户误以为解绑手机就万事大吉时,潜伏在数字暗网中的黑产从业者,正通过倒卖设备序列号与云端密钥的关联信息牟利。
截至2月27日,这场“时空穿越”般的盗刷事件仍在发酵。法律界人士援引《电子商务法》指出,平台有义务提供设备最终流向信息,而苹果作为支付通道提供方,其账户安全机制明显滞后于现实风险。
当我们把装载着半生记忆的手机交给回收箱时,或许该多问一句:那些标注着“已清除”的数据,是真的消失了,还是正在某个黑暗的服务器里等待重生?
“您的旧手机里,还藏着多少没擦干净的秘密?”此刻不妨打开支付宝,检查一下那些沉睡的免密支付协议——毕竟在这个数字身份比肉体更易被盗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曹建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