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1895—199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海内外知名文史掌故作家,一生笔耕不辍,交游广阔。
《郑逸梅友朋尺牍 郑逸梅家藏尺牍》收录各界人士致郑逸梅先生尺牍近500通、郑逸梅先生家藏名贤尺牍近200通及少量郑逸梅先生尺牍,这些尺牍目前主要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及郑逸梅先生后人之手。
其中潘景郑致郑逸梅150通尺牍为潘、郑两位海上名宿间交游的最直接材料,其尺牍中所勾连的诸多海上文化事件也为现当代上海文化史、艺术史、鉴藏史提供了宝贵史料。
原为郑逸梅先生收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名贤尺牍,其中以近代名画家哈少甫的友朋尺牍尤为集中,这批哈少甫上款的尺牍对研究民国海上艺坛往事,还原艺人艺事颇为重要。
本书以全彩影印形式出版,全面展现这一大宗文献的价值,以便学界利用,具有文化史、艺术史、鉴藏史等多重意义。
《郑逸梅友朋尺牍 郑逸梅家藏尺牍》
丁小明 郑有慧 编著
978-7-5760-5452-1
660.00元
编著者简介
丁小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古典文献专业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主编,兼任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主要从事东亚尺牍文献、明清江南艺术文献、近代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郑有慧,郑逸梅先生长孙女,海上著名画家,高级美术教师,上海市普陀区美协副主席,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副教授。
前言(节选)
文 | 丁小明
《郑逸梅友朋尺牍》收有郑逸梅友朋尺牍492通,其中上海图书馆藏郑逸梅友朋尺牍106通,郑逸梅后人藏郑逸梅友朋尺牍371通,网络所见郑逸梅友朋尺牍15通。作为尺牍收藏大家,郑逸梅先生一生收藏名人尺牍不下万通,这些名人尺牍在他生前就有所散失,今天亦屡见于不少公私收藏机构,甚至现身于拍场之上。《郑逸梅家藏尺牍》收有135通原藏郑逸梅先生处,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名贤尺牍。另外,郑逸梅后人处亦有部分家藏名贤尺牍,如郑孝柽尺牍57通,本书将其一并编入《郑逸梅家藏尺牍》。最后,经过编者的多方努力,本书还收录见之于各种拍卖公司图录中的郑逸梅先生尺牍,只是这部分数量目前比较有限,期待后续再作补充。
上海图书馆藏郑逸梅友朋尺牍共收106通,这批尺牍主人中,既有许指严、吴双热、周瘦鹃、徐枕亚、毕倚虹等旧派文学家,亦有商笙伯、丁悚、贺天健、朱其石等书画家,还有姚光、朱大可、卢锡荣、陈子彝等文史学者。这些友朋多属艺林或学林中人,与郑逸梅彼来我往,同气相求,尺牍所涉,自然也多为文艺之事,故其中之史料便蕴藏着近代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甚或社会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待有心人开掘。
兹举其中许啸天致郑逸梅的一通尺牍为例。根据此信所言,许啸天应郑逸梅之请,为郑氏参与编辑的《永安月刊》提供了一篇文稿,题为《十万青年》。另外他提及自己手头还有《记少年服务团及难童学校》一文,并特言此文“追述流亡中训练青年”,具有“研究青年问题及教育家之参考”的价值,询问郑逸梅是否合用于《永安月刊》。无独有偶,郑有慧编《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中收有许啸天致郑逸梅的另一通信,其中所言,亦为许啸天应郑氏之约,写就《人生何处不相逢》一文以答。值得注意的是,这通尺牍中言及的《记少年服务团及难童学校》一文,《永安月刊》未载,各大资料库中亦不见,也不见有言及此篇文章的材料,可知此文未能如愿发表,其文稿今亦不知存世与否。综合这些信札与文章,钩沉出这样一篇“未竟”的文章,提醒着我们文献和记忆的脆弱。此通信札中提及的《永安月刊》,由上海永安公司发行,郑逸梅曾任编委,主编其文艺副刊。上图所藏这批尺牍中,总计有9通信涉及《永安月刊》的用稿。这些隐身于尺牍中的细节,作为《永安月刊》编纂时的史料,对于民国时期报刊编纂史的研究,或亦有用来深入探讨的价值。
网络所见郑逸梅友朋尺牍其实乃散见于各种拍卖行的图录中,今将之汇集在此。这批尺牍共有王益知、包天笑、朱积诚、李芳远、姚养怡、高向瀛、郭俊纶、袁惠常、陈蝶衣、陈巨来、叶圣陶、裘柱常、赵景深、瞿耀邦、边成15位友朋致郑逸梅尺牍。另有林松峰、袁思古、陈文无、夏敬观、杨无恙、刘放园致李佩秋及顾廷龙致李宣龚7通。这批郑逸梅友朋尺牍数量虽不多,仔细品读一过后,还是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本书所收录《郑逸梅家藏尺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原藏郑逸梅先生处,现归上海图书馆所收藏的名贤尺牍,这部分共有尺牍135通。另外,郑逸梅后人处亦有部分名贤尺牍,如郑孝柽致高向瀛的57通,本书将其一并编入《郑逸梅家藏尺牍》这部分中。
原藏郑逸梅先生处,现归上海图书馆所收藏的这批名贤尺牍的上款者则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吴大澄、沈曾植、罗振玉、胡适这样鼎鼎大名的学人,也有郑逸梅友人同时也是金石书画家的赵眠云、陈巨来等人。笔者细检这批名贤尺牍后发现,有上款分别为哈少甫与丁福保者,因数量较多及内容丰富而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这批上款为哈少甫的尺牍共有34通之多,其内容主要与书画鉴赏、古玩交易及中日文化交流有关,因而这批尺牍可以说是我们研究近代上海艺术史、文化史的一份难得的素材。这批哈少甫上款的尺牍中既有着近代中日文化交往的生动案例,还有着书画鉴赏、古玩交易等方面有价值的内容。此外,据笔者检索中国艺搜网发现,哈少甫的友朋尺牍尚有遗珠在世,这些尺牍所涉及的有古物鉴定、题跋、估值、质押、交易等,其中所言人事与现藏上图这批哈少甫友朋尺牍往往有所关联,所以,将之进行互证与对读,或者能拼合与还原出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与事件。
本书所收录《郑逸梅家藏尺牍》中也有部分名贤尺牍现藏于郑逸梅后人处,这其中以郑孝柽致高向瀛的57通为最大宗。郑孝柽(1863—1946)是一位几乎被近代历史所遗忘的文人,在郑孝柽去世后不久,郑逸梅在1946年12月7日发表短文《郑稚辛遽归道山》,据此我们才得以稍许了解其生平。
以上是对本书中的郑逸梅友朋尺牍及其家藏名贤尺牍部分内容作一解题式的介绍,特别是郑逸梅友朋尺牍这一部分,其中既可见郑逸梅先生广纵的交游,也为我们提供一个进入郑逸梅文化生活空间的有效入口。当然,本书所呈现的郑逸梅友朋尺牍及郑逸梅家藏尺牍还只是他闳大深远的尺牍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以为,学界如能将本书与之前已出版的《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尺牍丛话》等书中相应内容进行拼合、互证与对读,并最终为世人重构出一座郑逸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大厦,这才是我们整理与流布郑逸梅友朋尺牍的目的之所在。
编辑:时润民
制作:陈文霞
关注并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