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狂飙突进的时代,互联网江湖中从不缺少造势者的喧嚣与颠覆者的宣言。当“颠覆式创新”成为创业者标配的口号,当PPT融资与流量争夺演变为创新的代名词,一家名为“深度求索”的科技企业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实验室里沉默地解析论文,在服务器集群中悄然储备算力,在代码世界里搭建通向未来的阶梯。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 。
本文大约3000字,读完约7分钟。
在资本狂飙突进的时代,互联网江湖中从不缺少造势者的喧嚣与颠覆者的宣言。当“颠覆式创新”成为创业者标配的口号,当PPT融资与流量争夺演变为创新的代名词,一家名为“深度求索”的科技企业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实验室里沉默地解析论文,在服务器集群中悄然储备算力,在代码世界里搭建通向未来的阶梯。
这种近乎固执的专注,最终孕育出令行业震撼的技术突破,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也让市场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摒弃浮华的沉默时刻,而那些游离于主流视线之外的“边缘创新”,更需要被尊重与保护。
边缘创新:被低估的变革火种
在商业史的叙事中,颠覆性技术常被简化为“天才灵光”或“资本神话”,却鲜少提及它们在萌芽期的脆弱性。
从个人计算机被视为极客玩具,到新能源汽车被嘲为“概念泡沫”,几乎所有改变世界的创新在初期都处于边缘地带。
DeepSeek的实践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当行业追逐大模型参数竞赛时,它选择在数据优化、算法轻量化等“非主流”领域深耕;当市场痴迷于应用层变现时,它默默构建底层算力护城河。这种“边缘创新”的本质,是对技术发展非线性规律的深刻认知——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主流视野之外的“无人区”。
比如,试着在研发手机时走到菜市场里看看,在研究芯片时突然去观察一下麻辣烫,或许会带来意外收获。
先偏离主题,再从研究中发现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是边缘创新的先兆。
边缘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可能孕育未来的主流技术,更在于它对创新生态多样性的维护。正如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的生存依赖底层蕨类植物的养分循环,科技革命同样需要大量“微小创新”作为土壤。若市场只追捧光鲜的“风口”,政策只扶持“确定性赛道”,无异于用单一作物取代生态群落,最终导致创新系统的脆弱化。
保护边缘:创新生态的生存底线
边缘创新的生存困境,折射出市场与制度的双重盲区。
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偏爱“可解释性”,倾向于用现有框架定义创新价值,导致大量非常规探索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而政策设计中的“重点扶持”思维,则可能通过资源倾斜人为制造创新鸿沟。
DeepSeek的突围之路,恰是对这种扭曲机制的修正:当它选择在巨头忽视的领域扎根,实际上是在为整个行业保存“技术基因库”;当它的成果最终被认可,实质是市场对创新多样性的一次纠偏。
保护边缘创新需要构建新的评价尺度。
荷兰的阿斯麦(ASML)在20世纪80年代投身极紫外光刻技术时,曾被业界视为“堂吉诃德式的疯狂”,但政府通过持续的基础研究资助和专利保护制度,为其赢得了试错空间。这提示我们:对于边缘创新,既要有容忍“无用之用”的智慧,更需建立容错机制——包括设立非功利性科研基金、完善小众技术交易市场、保护非主流知识产权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创新达尔文主义”过早扼杀可能性的幼苗。
静默者的突围:边缘与主流的辩证共生
DeepSeek的成功揭示了边缘创新的进化逻辑:它并非永远处于体系的末梢,而是通过持续积累实现“从边缘到主流”的质变。
这种跃迁需要三重突破:
其一,技术层面的“长板效应”,即在细分领域建立绝对优势;
其二,认知层面的“范式转换”,如OpenAI通过GPT-3证明大模型的潜力,重构行业技术路线图;
其三,制度层面的“生态位重塑”,就像特斯拉通过自建超充网络,将边缘的电动车技术推向交通革命中心。
这种动态过程要求社会重新理解创新的时空维度。
在空间上,需承认创新网络中存在“核心—边缘”的动态结构;
在时间上,需接受边缘创新往往需要更长的成熟周期。
日本隐形冠军企业群落的崛起便是明证。
根据2018年五家日本隐形冠军企业的数据(见表1-1),其营收在2亿元到200多亿元,有的企业为百人规模,有的则过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在100万~300万元/(人·年),无一例外它们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高,最低的都有30%,高的达70%。
在众多日本隐形冠军企业当中,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将追求“小而美”作为发展目标,无一例外地都追求做细分市场的“老大”,通过一个又一个隐形冠军产品(单项冠军产品)实现营收和利润同步增长——不断长大,进而持续活下去。
这些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微型马达、特种陶瓷等“边缘”领域,最终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技术关节”。
构建守护沉默的文明刻度
对边缘创新的态度,本质是衡量社会创新成熟度的标尺。
德国之所以能孕育出工业4.0革命,与其“手工业精神”的传统密不可分——这种文化不仅尊重精密制造,更包容那些看似“笨拙”的渐进式改良。
反观当下中国,当直播电商的GMV崇拜与硬科技投资的功利主义交织,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慢创新”文化:警惕将创新简化为“抢风口”,拒绝用商业周期粗暴切割技术生长节律。
一片可持续性创新的土壤,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觉醒:投资者需摆脱“投赛道”思维的束缚,学会发现“非共识价值”;
政策制定者需克制 “有形之手”的干预冲动,转而搭建公平竞争的制度平台;
社会大众则需破除 “成王败寇”的功利视角,给予创新者更多“无目的性探索”的宽容。
正如生物进化依赖基因突变提供的可能性,人类技术进步同样需要为“边缘”保留火种——因为今天某个实验室里无人问津的代码,或许正在书写明天的历史。
DeepSeek通过技术创新和开源策略,在全球AI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与国际顶尖水平的接轨,还在商业化应用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整体崛起。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DeepSeek的精彩故事在中国并非孤例。
当基础设施、资本密度、人才储备和政策导向形成共振时,单个成功案例会从偶然变为必然,进而演化为可预期的常态。
2023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中国以316家仅次于美国(666家),但增速领先(2018-2023年CAGR达2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居首(2022年7万件),其中AI相关专利占比超30%。科创板开市4年培育了500余家上市科技企业,总市值超6万亿元,直接融资通道的畅通加速了技术商业化。
从张江科学城的生物医药实验室,到深圳南山区的硬件创新工坊,无数“沉默中的突破”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发生。它们或许没有闪耀的估值标签,却以扎实的技术积累构筑着创新的地基;它们可能暂时远离聚光灯,但正是这些边缘地带的微光,照亮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之路。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不止包含“明星企业”,还有更多苦练内功的隐形冠军。
守护边缘创新的沉默力量,不仅是对技术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一个民族创新基因的传承与延续——因为那些敢于在边缘地带扎根的探索者,才是真正托起时代浪潮的深海潜流。■
图文编辑:李卓然
责任编辑:刘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