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莉莉 记者 高达)近日,位于苏州姑苏区沧浪街道侍其巷38号的邓邦述故居项目实现顺利搬迁。此次搬迁保留了邓邦述后人所居的两处房屋,是协议搬迁、保留房屋、允许留驻的“疏解+共生院”模式的探索,在保护古建老宅建筑风貌的同时,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古城的烟火气。
邓邦述(1868-1939),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1921年定居侍其巷,题其宅为“双沤居”,建“群碧楼”,藏书四万卷,多为珍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编有藏书目录《双沤居藏书目初编》《群碧楼书目》《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等。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邓邦述故居为清代建筑,建筑面积1013.39平方米,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东西两路,东路原有四进,现存轿厅、大厅、起居室三进。西路南端为庭院,其后三进均为二层楼,第二、第三进以厢房贯通形成走马楼,为藏书处“群碧楼”。全部房屋为立贴式木构。
院落共有公房19户、私房1户,其中1处公房、1处私房为邓邦述后人所居。由于长期作为直管公房使用,大量居民聚居,且房屋年久失修,致使屋面局部坍塌、瓦面破损、木构糟朽、油漆剥落、门窗破损,亟待抢救和维修。
为更好保护古建老宅,深度挖掘名人故居多方价值,2024年初按照“三个百分百”(百分之百同意搬迁、百分之百签约、百分之百交房)模式,启动了邓邦述故居文控保建筑及周边房屋协议搬迁。经过多部门沟通协商、多次研究,截至今年2月13日,在保留了邓邦述后人所居的两处房屋外,18户公房全部完成交房手续,实现搬迁清零。
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事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民生安全。据悉,此次邓邦述故居搬迁项目为沧浪街道此批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的收尾项目。此前,大石头巷36号吴宅、东善长巷奚宅等三处院落(共计6000余平方米)均已腾迁成功。
邓邦述故居居民搬迁工作的完成,将为后续古建老宅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打下基础。
古建老宅的修缮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更是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延续。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高效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针对不同建筑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指导优化修缮方案,打造苏式宅院典范,保留历史风貌。形成了唐寅祠大殿、方嘉谟故居、德邻堂吴宅、钮家巷王宅等一大批富有姑苏特色和示范意义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经典案例,有效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彰显了文物建筑的厚重底蕴,留住了文物建筑的根和魂。
与此同时,保护区、姑苏区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通过“以用促保”的方式,积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2024年,301处古建老宅对外推介,新签约落地项目22个,累计活化利用113处。
下一步,保护区、姑苏区将持续推进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更多古建老宅焕发新生,为古城保护更新注入更多力量。
(图源:苏州姑苏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