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合肥市第四中学
书院,由私人或政府创办,集藏书、教育、学术、祭祀等为一体多功能的文教场所。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由掌管图籍的官方机构和私人书斋演变而来。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逐渐成为正式的教育机构。你知道,合肥创办最早的书院是哪所吗?当前,较为广泛的说法是——“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庐州学宫始于唐代,是有迹可循的。至于“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景贤书院与“庐州府学”的关系,恐怕值得商榷了。那么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编者按
三贤堂与景贤书院
景,日光也,大也。其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筑物,故引申作动词时,表敬慕、佩服之义。“景”与“贤”字组词合一,即景仰贤德。贤者何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在《景贤书院大成殿碑记》中说的很清楚:“宋枢密副使给事中包孝肃公”“太子少保马忠肃公”“敷文阁直学士王定肃公”,合称“三贤”也。
· 揭文安(傒斯)像 ·
▲ 作者:明·孔莲卿
“包孝肃公”无需多作介绍,包拯之英名,天下何人不知?“马忠肃公”指马亮,与包公同为合肥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晚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宋史》曾评价他:“亮有智略,敏于政事”。而“王定肃公”指王希吕,此贤虽非庐人,但曾出知庐州,任上“修葺城守,安集流散,兵民赖之”,声望可见一斑。
· 包公(拯)像 ·
▲ 来源:宋《包孝肃公奏议》
还是揭傒斯《记》,首句便揭露了一项重要史实:“元统元年,庐州之三贤堂赐额景贤书院。”也就是说,元统元年(1333),“景贤书院”正式定名,其前身为“三贤堂”。明代史料也有称“三贤书堂”,同时亦出现了“三贤书院”的记载。“书堂”与“书院”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现实意义中却是大相径庭。
· 元明时期庐州三贤堂与三贤书院记载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从建筑来看,前者的“堂”通常指古代宫室正厅,即建筑群中某个单体建筑,而后者更多强调场所整体,甚至在“书院”中,还包含若干个“堂”。所谓“三贤书堂”,很可能为三贤书院的一部分。揭傒斯《记》还提到一座“夫子殿”。“夫子殿”即大成殿,通常为学宫或书院建筑体系的核心建筑,是祀孔的重要场所。
· 轩辕明堂图 ·
▲ 来源:明《三才图会》
说到学宫,首先就要提到庐州府学了,根据政区沿革,旧称“州学”“路学”等,如《》文中所言,此学宫自唐代肇建以来,绵延千年而不绝,即便屡遭战争的侵扰,亦是兴灭继绝。有人称“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而宋代“景贤”尚未命名,且二者毫无关系,实在是无稽之谈。
· 庐州学宫 ·
▲ 摄影:鼓楼君
三贤书院应与合肥县学有关,其肇始亦颇有争议。一说“元至元间建”。至元四年(1338),庐州路同知拜住“改作”夫子殿,并非始建。一说“宋淳熙中郭振迁于三贤书院”。此时一“贤”王希吕尚在人世(除非即生祠),而郭振为乾道五年至六年(1169~1170)间在庐州任职。就时间上而言,是无法匹配的。
· 王希吕传 ·
▲ 来源:《宋史》
有人还称县学“旧在威武门外”,尚属孤证,且不知其根据,需另行考证了。三贤书院之肇建,应晚于王希吕的生活年代。王希吕生卒年不详,淳熙四年(1178)知庐州,翌年应召赴京。据《嘉兴府图记》:“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致政还家”,时间即设定在嘉定年间以后,按上述逻辑,县学迁入亦在此时间之后。
· 南宋名臣王希吕任职经历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当然不排除——宋末元初在合肥县学(一说兴化寺)旧址创立三贤书院的可能。但在揭傒斯《记》中,既未提“县学”,亦无“三贤书院”,使得此事疑团重重。苦于宋元史料的稀缺,当前能做的推测也仅限于此了。总而言之,景贤书院始于元统元年,是合肥地区最早的书院,这些是目前可以确信的史实。
· 明道书院之图 ·
▲ 来源:宋《(景定)建康志》
从景贤书院到合肥县学
“三贤书院”争议的主要原因,即未见于宋代史料文献。相比之下,“景贤书院”的存在,便是有凭有据了。重建后的大成殿,面阔4间,东西长30尺有余,深亦如之,基高4尺,殿高为其7倍,即21尺。殿前设棂星门,殿后新建讲堂4间,大殿两翼——东室祭祀包拯,西室祭祀马亮、王希吕,合称“三贤祠”。
· 揭傒斯《景贤书院大成殿碑记》 ·
▲ 来源:明《(万历)庐州府志》
景贤书院为官办书院,曾得到庐州路总管三宝及各属官的大力支持。书院焕然一新后,“增广弟子员”,其运营逐渐步入正轨……除揭傒斯《记》阐述了书院创设及兴建的全过程外,元人陈旅《安雅堂集》还提到,扬州盛克明曾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全公推荐为“庐州之景贤书院山长”,这是目前唯一可考的景贤书院山长。
· “庐州之景贤书院山长”(《送盛克明贰泰州税使序》) ·
▲ 来源:元《安雅堂集》
明洪武二年(1369),诏令天下建学。不久,合肥知县张义即在景贤书院的基础上,重建合肥县学。新县学建筑群中轴线较旧书院偏东,并将后者囊括于内。同时,书院的教学功能被县学接管,其祭祀功能则继续保留。正统二年(1437),庐州知府揭稽又将书院附属的三贤祠迁建至府学,改为“五贤祠”。
· 庐州府治之图(附注包公纪念建筑) ·
▲ 来源:明《(万历)庐州府志》
三贤祠虽已迁离,县学附祀包拯未变,仍设景贤书院内。嘉靖十二年(1533),景贤书院被改为“启圣祠”,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为延续包公崇祀传统,在高汝行、王松两任知府的推动下,择原址附近空地重建书院,亦称包公祠。按礼制,每年祭期为春秋祭孔日(二月、八月上旬的丁日)的第二天。
· “景贤书院”(《肥邑儒学图》) ·
▲ 来源:明《(万历)合肥县志》
明代的合肥县学
自洪武二年(1369)重建后,县学又历经了李肃、方伟、史濡、陆渊、周机、马金、董执中、张正学等历任知府、知县的建设,建筑体系逐步健全,规模亦得到极大的拓展。特别是景泰二年(1451)“庐凤诸郡大饥”。在此困难状况下,知府史濡以“都督王珪宅”换取了县学的“益大其规”,足见官方重视地方文教。
· 明代合肥县儒学建设情况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明代合肥县学,学宫正中为大成殿,两侧为东西庑。嘉靖十年(1531)改称“先师殿”,撤去孔子像,设木主神位。殿前为戟门,即仪门,门前为泮池和桥,桥前为棂星门,门前设云衢坊,门东设学门。殿后为明伦堂,两侧设碑亭。堂后为尊经阁,后改为聚奎阁。阁后为敬一亭。以上为中轴线布局情况。
· 肥邑儒学图 ·
▲ 来源:明《(万历)合肥县志》
学门内有一座井亭,旧名“第一泉”,传为包拯旧迹。万历元年(1573),知县胡时化为之题名“包公井”。再看明伦堂,堂东为进德斋,堂西为修业斋,两斋后各有号房十间。西斋西为教谕宅,东斋东为训导宅,皆为学官衙署。另设神库、馔堂、吏廨及原景贤书院体系建筑(启圣祠、包公祠、名宦祠、讲堂)等。
· “包公井”(《肥邑儒学图》) ·
▲ 来源:明《(万历)合肥县志》
崇祯年间,张献忠自凤阳挥师南下,数次攻打合肥,合肥县学在战火中沦为废墟。据战后统计,“惟正殿、明伦堂、尊经阁仅存,墙垣俱圮”,原景贤书院体系建筑皆无存,不久人们即在基址上盖起了民房。清顺治三年(1646)后,训导苏绍轼、教谕宰维翰、知县方象璜、知府杜立本等相继修缮了现有建筑。
· 合肥县学图(附注景贤书院旧址) ·
▲ 来源:清《(雍正)合肥县志》
启圣祠尚未恢复,暂设尊经阁内祭祀。康熙四十四年(1705),教谕钟于序改建在尊经阁后。五十九年(1720),知县王作梅将名宦祠、乡贤祠(即原包公祠,不存,遂改包公书院为包公祠)移建至泮池桥两侧。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刘昆将节孝祠自孝义巷移建至义路西。另在礼门东新建忠义孝悌祠。
· 清代的包公祠 ·
▲ 来源:清《(光绪)香花墩志》
县学中轴线建筑布局大体未变,自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等。其中,棂星门前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碑,过大街有牌坊;戟门两侧有更衣亭、省牲所;大成殿两侧有两庑、东西掖门屋;明伦堂两侧有教谕宅、训导宅,又设礼门、义路,即殿后东垣门、西垣门,等等。
· 合肥县学宫图 ·
▲ 来源:清《(嘉庆)合肥县志》
近代以来
景贤书院的“继承者”——
合肥县学又发生了什么?
其旧址究竟在今何地?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门水关 -
| | |
- 官署衙门 -
- 学宫书院-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园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城市风俗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包孝肃公奏议》《宋会要》《南宋馆阁存录》《南宋馆阁续录》《吴郡志》《会稽志》《建康志》《宋史》《安雅堂集》《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南畿志》《嘉兴府图记》《三才图会》《庐州府志》《合肥县志》《续文献通考》《汇辑舆图备考全书》《古圣贤像传略》《香花墩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日本内阁文库、犹他家谱学会、湖北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第四中学、鼓楼君、 往期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