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世界地图,北约如钢铁防线,五眼联盟似神秘中枢,西太平洋岛链与中东石油命脉,都被美国用军事盟约编织的巨网笼罩。在这张网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野心?
再看另一端,中国的外交版图上,没有军事基地与攻守协定,这些战略支点却让长江经济带与非洲自贸区共鸣,让海南自贸港与北极航道携手共进,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经网络。
同是大国,美国热衷 “结盟”,中国坚定 “不结盟”。这两种外交策略天差地别,背后藏着的,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现实的考量?
这谜团,亟待解开。
1、“结盟”和“不结盟”的优劣
首先,我们聊一聊“结盟”和“不结盟”的优劣情况。
和众多国家结盟,优点有如下几个:
一是,可以形成军事同盟,对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会强一些。
二是,盟友内部,经济上的合作会更多,对经济贸易的帮助较大。
三是,政治上不会被孤立。
既然有优点,自然也有劣势:
劣势之一是,如果不是最大的那一个盟友,大多联盟里的国家在外交上会缺少自主性。
劣势之二是,为了联盟或联盟老大的利益,有时会损失自己的利益。
劣势之三,有时侯因为盟友的失误,会被迫卷入军事冲突中。
“不结盟”的优点是:
外交上具有绝对的自主性,可以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不用看任何盟友的脸色。
比如这两年的俄乌战争,中国不用看欧美的脸色,也不会被俄罗斯卷入战争,可以保持军事上的中立,可以继续和俄罗斯做生意。
“不结盟”的缺点是:
军事上只能靠自己苦撑,经济上的对外合作不如联盟里的国家,政治上常常会被结盟的组织敌对或孤立。
美国是典型的“结盟”倡导者,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不结盟”实践者。
2、美国为何选择“结盟”这种方式?中国为何选择“不结盟”?
(1)美国为什么会选择“结盟”?
近一百多年,美国的实力是地球上最强的,看起来,它根本不用“结盟”。
没错,很久以前它也是这样做的。
十九世纪末,美国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是所有国家的天花板了。可是,它远离欧亚大陆,没啥盟友。
一战前,美国依然没有“结盟”,就像一匹来自美洲的孤狼。
一战后期,美国加入了“协约国”。这一次,美国尝到了甜头,打了胜仗后“分赃”的感觉真的让人着迷。
在协约国这里,英国、法国在争谁是老大,新崛起的美国就像一个口袋鼓鼓的愣头青,没啥大的影响力。
重要的是,随着一战的结束,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二战时期,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加入了“盟军”,开始了两线作战。很幸运,盟军大胜,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大败。
还别说,若论贡献,美国是二战胜利的第一大功臣,因为美国兼顾了欧洲、亚太两个战场,而且出色的如同天神下凡。
因为出力最多,美国顺势在欧洲很多地方进行了“驻军”,对外展现的目的有二,一为保护一众欧洲国家。二是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重新崛起。
二战后,为了让全世界的经济快速恢复,美国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让欧洲的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个欧洲国家,开始风驰电掣般发展。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苏联的发展也不孬,影响了不少东欧国家,关键是苏联姓“社”。美国如果撤了驻军,苏联势必西进,苏联会成为欧洲的巨无霸国家,那么,美国在二战中的付出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如此,冷战已是必然,两大阵营的对立也是必然。
这时,就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让西欧等发达国家和美国绑在一起的计划,一个捍卫美国胜利果实的计划,一个让欧洲国家看起来不受苏联“欺负”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结盟”。
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美国就是北约的老大,针对的对象就是“苏联等一众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这样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结盟,就是为了保护二战的胜利果实不至于损失,同时,也是要限制苏联,让美国获得更多的利益。
同理,美国和东亚的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结盟,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于美国来说,“结盟”这个事太好了。
对外打仗了,兄弟们可以一起分担。这就是美国减弱军事风险的“群狼战术”。
在政治上,兄弟们一定要以美国马首是瞻。这不就是显而易见的“领头羊策略”吗?一呼百应,一个领头者,后面多个追随者。
要说经济情况,欧美西方圈子内,大家可以放开进行贸易,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获益自然最大,而且,美国常常可以在兄弟们身上割些韭菜。在我看来,这就是“吸血鬼策略”。
这样说吧,“结盟”对美国非常有利。
所以,就算苏联倒了,美国还是不愿意解散北约,要继续和兄弟们当盟友,因为可以继续获得更多的利益。
既然利益多多,“结盟”这种方式,就成了美国对外的主要策略,直到如今。
(2)中国为什么要提倡“不结盟”?
首先,我们看看二战时的情况。
二战时,中国军民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
二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同苏联重新签订了条约,为期三十年。
和苏联结盟的日子里,新中国确实得到了苏联的巨大帮助。
但同时,苏联人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希望中国能够以苏联马首是瞻,中国对外的政策,看苏联的方向就好。
五十年代,中国要制造原子弹,苏联人说:“你们不需要,我们罩着就好”。如此,才让中国下定决心自己研制原子弹。
1958年,赫鲁晓夫想和美国人缓和关系,中国却在没有通知苏联的情况下炮轰了金门,这让苏联人气得暴跳如雷,大加指责。
那一年,苏联希望建立联合舰队,驰骋于太平洋上,不过要求苏联为主,中国为辅助。中国没有同意。
那一年,苏联要建立长波电台,地点在中国沿海地区,电台主要由苏联控制,中国辅助。中国还是没有同意。
苏联人气坏了,从1959年起,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1961年,苏联撤走了所有在华的专家,留下了N多个烂摊子,由中国自己来完善,来画上句号。
1969年,中苏彻底撕破脸了,爆发了著名的“珍宝岛战役”。此时,同盟条约,基本没啥用了。
这样说吧,中国和苏联结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独立的大国来说,外交政策被严重影响,是很痛苦的。
说到这里,我们说一个“运动”。
为了不在冷战中选边站队,被迫卷入战争,1956年,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三人碰了头,就此有了“不结盟”的主张。
1961年开始,“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中国是观察员国。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30年,到了1980年,条约到期,中国对外完全实行“不结盟”的政策。
这样说吧,到了七八十年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既没有要保护的国外的胜利果实,也没有在外驻军持续获得大量利益。既没有进攻他国的军事野心,也不怵他国前来侵略。既不想干涉他国外交政策,也不想被他国干涉。
所以,“不结盟”的状态,太适合中国了。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结伴不结盟”,不会和某个国家绑死在一起,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最公平、最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很多人感觉,我们朋友太少,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一是我们提倡的是“不结盟”政策,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二是,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结盟”对中国并没有明显的好处,相反,“不结盟”益处更大。
一句话,美国的“结盟”和中国的“不结盟“,是基于历史、国情决定的。
3、美国的”结盟“还会持续吗?中国的”不结盟“,是不是失去了很多?
美国的盟友确实是遍布全球,从老牌资本主义扎堆的欧洲,再到充满活力的亚洲,都有它的盟友。
军事上,美国和北约国家深度绑定,共同进退。
比如,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拉着一帮北约盟友,对南联盟一顿狂轰滥炸。
美国通过这一仗,不仅在欧洲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影响力,还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霸权实力,可谓是 “一箭双雕”。
在经济上,美国和盟友签订各种贸易协定,就像给盟友们戴上了 “金手铐”,表面上大家一起赚钱,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和盟友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 “利益捆绑”,就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时候,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盟友的利益,就像 “卖队友” 一样。
美国已经穿上了脱不下来的红舞鞋,他们必须结盟,也必须延续结盟,要是没有盟友们的支持,美国可能已经失去世界一哥的地位了。
再来说说咱们中国的 “结伴不结盟” 外交理念。
这在国际关系中,就像一股清流,和美国的做法截然不同。
“结伴” 意味着中国和众多国家建立起平等、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就拿 “一带一路” 倡议来说,中国和沿线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开展贸易合作。
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 项目那可是干得热火朝天,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和能源设施,就像给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插上了 “腾飞的翅膀”。
中国的 “结伴不结盟” 外交理念,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
往远处看,美国的盟友体系或许能在短期内维护其霸权,但从长远看,这种基于不平等和利益捆绑的关系,就像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持久是不容易的。
而中国这种“结伴不结盟”的理念会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至少从目前看,中国的“结伴不结盟”策略,还是很成功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