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有一位性格奇葩的文学大师,3次出家后又还俗,缘由竟是因为他的一个癖好,而这一癖好,也让他英年早逝了。
这位才子的名字叫苏曼殊。他不仅通晓日文,还通晓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他能诗能画,无论是在相貌、才情,还是胆识上,均为一流。可惜他的身世却极为凄惨。
1884年,苏蔓殊出生在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是在日本经商的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叫河合仙,是父亲在日本娶的一位妾室。
1889年,苏曼殊被父亲强制带回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因为日本混血儿的身份,加上他是妾室所生,经常被家族人冷落和歧视。
后来,母亲忍受不了冷落和歧视,回到日本改嫁他人。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把他丢给家里的发妻大陈氏照顾,很少关注他。
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母爱的苏蔓殊,有一次大病,大陈氏不仅不给他请医生,还不给他调养,将他直接丢在柴房,任其自生自灭。好在,他挺过来了。
苏蔓殊觉得在家中实在没有立足之地,便跟着赞初法师去化缘,在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了。后来,因忍不住想吃肉,抓了一只鸽子,把肉吃了。便犯了杀生之戒,被逐出寺门。
1898年,15岁的苏曼殊幸得表兄的照顾,把他带到日本横滨,进入日本大同学校学习。
他因为爱画僧像,以念经为乐,被同学笑称为“苏和尚”。也因他的画很好,正好学校缺美术教员,便当上了美术课的兼职教员。梁启超及其他教员编写的教科书上的插图,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1899年,他认识了一位日本姑娘菊子,两人一见钟情。性格刚烈的菊子因受到苏蔓殊叔父的强烈阻挠与羞辱,跳海而死。菊子姑娘的死,给苏曼殊沉重一击,万念俱灰的他独自来到广州的白云山,又一次遁入了空门。
寺里平静地生活,让苏曼殊的悲痛逐渐平复。但也因为寺里的生活过于平静,让苏蔓殊无法忍受,便在一个天色亮白的夜晚,悄然离开寺庙,返回横滨继续求学。
1902年,苏蔓殊大同学校毕业以后,又进入到东京早稻大学学习。他还加入了陈独秀、蒋百里的爱国组织青年会,这一年,陈独秀24岁,苏曼殊19岁。苏蔓殊还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到泰国、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去游历,学习梵文。
除了画画得好,苏蔓殊的诗也做得非常好,常被世人称之为“诗僧”。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形容他最为贴切,“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蔓殊在美食面前,更是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有一次,他和别人打赌,说自己一顿可以吃60个包子。对方不相信,他就当对大伙儿的面,狂吃起包子来。
吃到第50个时,好友看他有些吃力,担心他把胃撑坏了,就劝说他不可再吃。苏蔓殊却不愿意停下来,非要把60个包子吃完,还因此和朋友吵了一架。
苏蔓殊喜欢喝冰水,经常一次性喝5、6斤的冰水。有一次,他喝冰水喝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同学们以为他死了。后来,一个同学大胆地把手伸到他鼻子间,才知道他并没有死。
他还特别偏爱一种糖,据说这种糖是法国茶花女的时兴风尚。有一次,他特别想吃这种糖,身上又没有带钱,怎么办呢?他急得在店铺外直跺脚,走来走去,就是不愿意离开。
馋得直流口水时,突然想到自己嘴里还有两颗镶金的假牙,他像个小孩儿似的,乐开了花,急忙跑到当铺去换了钱,把糖买来吃到嘴里,这才作罢。他还特别得意地说,自己原来是写诗的“诗僧”,现在可以叫“糖僧”了。
也正是因为苏蔓殊在饮食上毫无节制,导致他的肠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病危时,苏蔓殊前后进出过几次医院,也花了不少钱,可病就是不见好。他的好友还因此跑到医生办公室去质问。
院长不语,带着他的好友来到病房,打开旁边的抽屉,里面藏着好几包糖炒栗子,无奈地说:“千叮万嘱不要吃零食,他就是不听。昨天夜里还偷偷跑出去吃了几斤的牛肉,今天又偷吃这个。你说,遇到这样不配合的病人,我们能怎么办”
1918年,苏蔓殊因为长期的暴饮暴食,导致肝脏、胃、肠等器官严重衰竭,离开了人世,享年35岁。离世前,他只留下一句“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就笑着离开了。
苏蔓殊的一生放浪不羁,但内心的悲凉却少有人懂。挚友陈独秀看懂了这一切,这样说道:“他眼见举世污浊,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喝起来,以求速死。”
苏蔓殊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做了个漫长的告别。从他来到这个世间,就受到无尽的歧视和伤痛,生活已经够苦的了,不能来点甜吗?这也许就是他偏爱吃糖的缘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