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6日)
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开馆啦!
以“共栖之舟”为主题
的开馆展揭开面纱
一件件极具创意的艺术作品
引来关注
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开馆展分为三个主题章节:“舟行之屿”“东海之湄”和“未来之海”。汇集了16位(组)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等。
舟行之屿
展览开篇“舟行之屿”,由三个场域创作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帆布绘画《姿态》,在天然的海港外景和室内线条交织中,人、海、船,画和景融为一体,沉浸式展现艺术的魅力。
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进入创作空间,随意摆放正方形的帆布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布置空间,通过亲身进入并改造作品,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并“听”到这处空间的第二幅声音装置作品。
这幅声音装置作品的艺术家
在观看《里斯本丸沉没》
东极渔民勇救英军俘虏的故事中
感到了深深的触动
在那瞬间
他就决定要把舟山渔民
那平凡又坚韧的
海上日常声音记录下来
艺术家 娄能斌
我在接到美术馆的创作邀约后,就开始搜集关于舟山的各种资料,刚好看到那段时间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即将在院线上映,我就去看电影找了灵感。
我想1942年的那一天,对渔民们而言,或许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如果用声音再现,周围应该就是和我们现在一样听到的日常。
东海之湄
废旧船木、石膏等成为组合,在彩灯的投射下,近看似一双“绿眉毛”船的眼睛,远看像一堆篝火,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仿佛也在诉说着关于海洋的故事。
未来之海
图源:舟山普陀美术馆
步入展览终章“未来之海”,艺术家借助AI技术,将舟山贻贝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对未来海洋环境保护的深切呼唤。
海洋文化极具包容性
在精神层面
又有很多象征性元素
“共栖之舟”开馆展策展人 刘雪丽
整个展厅,16位(组)艺术家充分利用船木、帆布、野草、贝壳等在地资源和元素,以当代艺术展的形式回应关于海洋文明的议题。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加深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舟山的人文景观增添一抹亮色。
美术馆以舟山为切入点
采用本土化的在地视角
试图搭建起一座桥梁
促进文化、各领域创作者
及不同地域观众之间的
交流与对话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毛宗种
这座美术馆的空间设计让我很惊喜,当代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让我很震撼。作为舟山人,为能拥有这样一个出色的美术馆感到很欣喜与自豪。
期待这座美术馆
能为舟山带来
新的文化气象与活力
【普陀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缪珊珊 摄影:王祖达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快去打卡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