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10月29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地球的日程也已进入倒计时,就在几天前,已经在太空工作生活将近半年的三位航天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精心录制了一段视频,带大家一起打卡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太空家园。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央视频
航天员在空间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视频中,李广苏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了他在太空中的“菜园”——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太空菜园”。在这片特殊的菜园里,蔬菜们正茁壮成长,为航天员们提供了新鲜的食材,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太空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在太空菜园种了两种植物,一种是樱桃番茄,长势还是比较好的,很快我们就会吃到香甜可口的果实。另一种是生菜,根茎部分发黄的区域就是我们之前剪食的部分。能够在太空吃到新鲜的蔬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些绿植还可以为我们繁忙的工作带来绿色好心情。”航天员李广苏介绍道。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些蔬菜长势喜人,叶片翠绿欲滴,果实饱满诱人。樱桃番茄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果实仿佛在向航天员们展示着它们的丰收。而生菜则铺满了整个种植区域,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据悉,这些蔬菜全部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确保它们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
种植这些蔬菜并不容易。我国科研人员针对太空植物培养,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生长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是一个难题。由于失重,水分和养分无法像在地球上那样自动流入植物的根系。因此,科研人员们研发了一套特殊的灌溉系统,通过精确控制水分的供给量和供给速度,确保植物能够充分吸收到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再如,光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太空中,没有自然光的照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科研人员们在“太空菜园”中安装了人工光源,通过调整光源的波长和强度,为植物提供最佳的光照条件。这些光源不仅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还能够模拟出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变化,使植物能够像在地球上一样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太空菜园”还配备了各种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环境参数。
据悉,太空种植植物,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01一是利用空间实验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
02二是为航天员提供食物、氧气和水。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的空气;生产食物,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航天员食谱;此外,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实现密闭系统内水的净化,为航天员补充纯净的水。
03三是植物可为航天员提供绿色鲜活的环境,通过照料植物可以缓解航天员压力,正向调节航天员心理情绪。
据悉,太空菜园最早出现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带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太空,他们将要执行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当时在轨的时候就首次进行了太空人工栽培生菜,当时生菜已经长旺盛,但是基于谨慎的态度,并没有允许航天员食用,而是把样本带回地球后进行了生物安全性检查!
△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进行生菜培养试验
真正的在轨食用太空菜园的蔬菜,还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当时执行飞行任务的是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神舟十四号六个月的飞行任务期间成功栽培了生菜、小麦和矮杆番茄等果蔬,并且实现了“丰收”,三名航天员在轨度过中秋节的时候就品尝了自己种下的蔬菜!
△“天宫课堂”中展示的“太空菜园”
总之,“太空菜园”不仅为航天员们提供了新鲜的食材和绿色的生活环境,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通过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实验和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规律和适应性机制,为未来深空探索提供宝贵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