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进50,50进20,20进10……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历经6天激烈角逐后,近日,在丹桂飘香的茅山脚下,来自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的王孟披着红色绶带,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以总得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接过“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证书。
对于这份三年一届的全国性业务竞赛荣誉,王孟深感荣幸,且收获满满。“我会把竞赛所得所感融入检察实践当中,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设身处地、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
酣战六日,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
检察系统的全国业务竞赛一向有很高的关注度,是对各业务领域优中选优的肯定。
9月10日至15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以下简称“控申业务竞赛”)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江苏分院举行。全国检察机关共有33支队伍99名选手参加比赛,最终评选出10名“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标兵”。
此次控申业务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几天的比赛时间,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王孟回忆,在初赛环节,要进行3小时笔试和10分钟面试。“题目全部来自真实案例,都是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疑难问题,参赛既是锻炼,也是一次学习机会。”
50进20的复赛是刑事案件审查报告撰写。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选手需要根据给定的案件材料,现场独立制作文书和结案答复PPT。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只能靠纸质卷宗和法律工具书完成。“记得那8个小时里我就吃了些糖果,因为精神高度专注,结束后都不觉得饿。”王孟笑着说道。
时间紧、任务重,备赛就像“加强版”高三
能够参加全国竞赛并非易事,需要通过市赛、省赛的层层筛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去年10月,包括王孟在内的70名选手,参加了南京市赛的选拔。今年3月,她以省赛第二名的成绩,成为江苏检察“选手团”三名代表之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务能手同台竞技。
回想起备赛的日子,王孟感慨颇多。“时间紧、任务重,就像读了‘加强版’高三。”在赛前两个月的集训期间,6点半起床学习、凌晨睡觉是每日的常态。她备赛时使用的《实务刑法评注》,厚厚的一本书贴了密密麻麻的标签。
“能够获得国赛的荣誉,非常开心,也深感荣幸,但更多的是感恩。”对于最终成绩的取得,王孟表示,除了自身努力,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浩瀚如海的控申法律知识,江苏省检察院和教练组制订了科学有序的复习计划,参训队员们团结奋战,不断打破思维局限,真正让业务知识、办案经验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玄武区检察院检察长余红是全国十佳公诉人。“备赛期间,余红检察长为我批阅审查报告,指导汇报答辩,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进步。”王孟告诉记者,上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的夺冠选手——来自昆山市检察院的葛莎莎也作为教练跟班指导,提供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帮助。
将竞赛所得所感,融入检察实践当中
控告申诉是面向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第一道防线,涉及的监督内容多、领域广、条线杂,需要勤积累,善总结。
2016年,王孟进入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工作。回忆起第一次参与接访,她坦言是一次并不“美好”的职场初体验。“记得是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来访人情绪非常激动。”既害怕说错话而激化矛盾,又苦于无力消解对方的怨愤,本领不足带来的窘境,让她久久难以忘怀。
从业8年来,通过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办案经验,王孟逐渐摸索出提高检察环节矛盾纠纷化解质效的方法。“一是保障案件质效,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二是提高释法说理水平,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充分运用公开听证等方式,把法理、道理、情理讲清楚;三是利用好司法救助等方式,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急困,助推矛盾化解。”她还先后获评南京市十佳公诉人、南京市优秀法治副校长等荣誉称号。
“控申业务素能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要把功夫花在平时。”竞赛结束,是终点更是起点。王孟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将竞赛所得所感融入检察实践当中,努力做到“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
通讯员 周金凤 赖秋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图片由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