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连贵
继自铸银元正式产生后,铜币的形制也出现了新的变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广东首先效仿香港铜辅币的形式,用机器铸造“光绪元宝”铜元。成色为紫铜95%,白铅4%,点锡1%,每枚重二钱。这是中国铸造铜元的开端。铜元在形制上与制钱不同,中无方孔,俗称“铜板”。
铜元滥铸成风
01
上海最早流通的铜元是江苏铜元。光绪二十七年,苏州藩司委托南京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代铸当十铜元。这年七月该局西厂开铸铜元,尽数解苏,币面有 “ 江苏省造 ” 字样。十月初十日,上海县知县汪懋琨颁发示用铜元告谕说,此项江苏省铸当十铜元,系仿闽、广两省式样,质用红铜,钱式极佳,凡江苏全省自应一体行用,完纳钱粮厘税及一切往来交易均可照用。铜元进入上海市场后,受到市民的欢迎。这是因为铜钱和银元之间存在较大的价差,而铜元比较适中,符合流通的需要。人民之所以接受铜元,同接受银元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用机器铸造的铜元形制精巧,大小一致,减重也较少。此后,各省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快形成滥铸之风,各种铜元陆续流入上海。光绪三十年,兵部拟在上海制造局筹办新厂,铸造铜元,卒因款项支绌, “ 新厂之设,竟不果行 ” 。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
光绪三十一年,各省铸造铜元已呈混乱状态。按照梁启超所写的《各省滥铸铜元小史》统计,在光绪三十一年,设有铸造局的有广东、直隶 ( 北洋 ) 、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四川等 12 省,共 15 局,有机器 846 架。据当时上海外国商会的估计,这些机器有六成已经开铸,二成正在装配,另有二成尚未到华。如果全部开工,每年应铸当十铜元 16413 兆(百万)枚,分给中国 4 亿人口,每人占到 40 枚,合算铜元局可获利三分半或四分之数,有此厚利,将来鼓铸必更加多。梁启超的统计并不完全,实际上三十一年共有 17 省设局 20 处开铸铜元。因各省向两江(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倾销铜元,造成钱价大跌,所谓繁盛地区先受其害。六月,两江总督周馥奏陈: “ 即以江苏一省论,金陵、苏州、清江三处已各设机厂者,出铜元足敷本省之用,而广东、湖北浙江、福建,或委员设局运售,或给照招商贩卖,皆聚于上海、镇江等处,以致钱价大跌……江南财赋以丁漕、盐货、厘金为大宗,向皆收钱易银解库,钱价既落,折耗甚巨,应提盈余,应交课税,损失实多;赔款、军饷难望足数,商贩暗亏更难枚举 …… 为目前计,惟有饬铸造铜元各省以本省所铸供本省之用,不准自行贩往他口,由各省督抚酌盈剂虚,随时消长。 ” 这个要求禁止倾销铜元的奏折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七月,军机大臣奕助会同户部拟订《整顿圜法章程》,对铜元成色、重量、铸额、禁止倾销等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能扭转铜元滥铸的趋势。同年,户部于造币总厂开铸大清铜币,令各省按此式铸造。
宣统元年( 1909 年),不少地区因铜元充斥、减折使用而发生风潮。 华亭县亭林、叶榭两镇各商家决议于四月一日起将铜元每枚折当八文,乡民大哗,捣毁店肆数家,以致罢市。 奉贤县阮巷镇商店以每枚铜元减折制钱九文,农民们愤怒不已,捣毁倡议折价店铺。 铜元减折使用影响到劳动人民的生计。 1909 年 6 月 3 日《申报》评论铜元充斥之害说: “ 铜元充斥之害,上及于州县,下及于四民。 一省多铜元则一省受其害,全国多铜元则全国受其害。 如流水之泛滥,不为之堤防以杀其势,必有滔天之一日 …… 铜元之来源不一,而盈千累万,要皆以商市为尾闾之泄。 近数年来,各业受银贵钱贱之影响,已渐改钱码为洋码。 惟南货、槽坊、烟纸等业,其所售均系零星小物,故仍以钱计,而进货则需银元或需规银,一出一人,亏折甚巨 …… 将减折行使欤,则毁店罢市,风潮立起。 ”
据海关统计,自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的四年中,上海输入铜元 11268557 两,输出铜元 9652805 两。 这就是说,光绪三十一年末上海市场的铜元余额值 160 余万两。 然而这是以海关两为标准统计的价值,铜元的实际枚数不得而知,但上海流通铜元数量无疑是很大的。
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
02
清末的铜元可分为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类,面值分当二十当十、五文、二文、一文五种。上海通用的铜元只有当十一种,亦称单铜元。
福建官局造“闽关”十文光绪元宝铜币
光绪元宝铜元。 光绪二十六年至光绪三十一年铸造,正面为 “ 光绪元宝 ” 四字,中部为满文局名或花纹,上端为铸造省份或局名,下端为作价文字; 背面镌蟠龙纹,周围环以英文省名和币值。 常见的共有十多种: 1 、广东省造,普通的有两种,一种币值作 “ 每百枚换银元一圆 ” ,一种作 “ 每元当制钱十文 ” ; 2 、福建官局造,亦有两种,第一种币面上端作 “ 福建官局造 ” ,下端作 “ 每枚当钱十文 ” ,第二种币面与第一种相同,但在两边多 “ 闽关 ” 二字; 3 、江苏省造,按币值分有 “ 当十 ” 和 “ 每元当制钱十文 ” 两种,按铸造年份分有壬寅、癸卯、乙巳三种; 4 、江南省造,按币值分有 “ 当十铜元 ” 和 “ 每元当制钱十文 ” 两种,按铸造年份分有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四种; 5 、清江(江苏清江)光绪元宝,币值作 “ 当制钱十文 ” ; 6 、河南省造,较常见的一种币值作 “ 当制钱十文 ” ; 7 、四川省造,币值作 “ 当十 ” 二字; 8 、江西省造,币值作 “ 当十 ” 二字; 9 、浙江省造,材质有紫铜和黄铜之分,紫铜元币值作 “ 当十 ” 二字,黄铜元作 “ 黄铜当十 ” 四字,后者较为罕见; 10 、山东省造,币值作 “ 每枚当制钱十文 ” ; 11 、安徽省造,币值有 “ 每元当制钱十文 ” 和 “ 当制钱十文 ” 两种; 12 、湖南省造,亦有紫铜和黄铜两种,按币值分有 “ 当十 ” 和 “ 每元当钱十文 ” 两种; 13 、湖北省造,币值为 “ 当十 ” ; 14 、户部和北洋光绪元宝,币值作 “ 当制钱十文 ” ,前者铸于造币总厂,后者铸于北洋造币厂。 以上各种光绪元宝铜元币面的花纹丰富多姿,如河南铜元中部为太极阴阳鱼图形,湖北有五瓣、六瓣、八瓣花纹和古钱图案等,细微之处难以尽述。
大清铜币。 光绪三十一年颁布《整顿圜法章程》,由户部首先开铸。 正面币名为 “ 大清铜币 ” 四字,两旁列 “ 户部 ” 二字,上端作满文币名,其左右列干支纪年,有乙巳、丙午、丁未、己酉等,下端作当制钱十文 ” ; 背面镌蟠龙纹,周围环以 “ 光绪年造 ” (宣统年间改为 “ 宣统年造 ” )和英文 “ 大清帝国铜币 ” 字样。 各省所铸均仿户部式样,仅在 “ 大清铜币 ” 四字中间加一小字,如苏(江苏)、闽(福建)、赣(江西)、直(直隶)、汴(河南)、淮(清江)、川(四川),湘(湖南)、皖(安徽)、东(山东)、浙(浙江)、粤(广东)、奉(奉天)、鄂(湖北)、宁(江南)。 大清铜币 “ 宁 ” 字干支纪年为丙午、丁未、戊申, “ 鄂 ” 字有丙午、己酉, “ 粤 ” 字分丁未、己酉, “ 奉 ” 字为丁未,其他地名的只见丙午一种。
按照宣统二年《币制则例》开铸的大清铜币,正面中部为 “ 十文 ” 二字,上端铸造年份为 “ 宣统三年 ” ,下端币值作 “ 百枚换银元一圆 ” ; 背面仍为蟠龙纹,周围环以 “ 大清铜币 ” 四字。 这种新式大清铜币拟作为银元的辅币,改为对银作价,但数额有限,在上海市面流通不广。
铜元是在制钱的基础上为提高名目价值而产生的新铜币,在流通中它的价格与数量成反比,即需多供少价格高,供过于求价格低。光绪二十八年时,银元一元只能换到80枚每枚值十文的铜元,但是各省滥铸引起它的超额发行,所以不久就不再高于它的名义价值,光绪三十一年后还低于它的名义价值,连年贬值,这是滥铸铜元带来的后果。铜元的产生原有解决制钱危机和改进币制的意义,但铜元制度产生后,由于各地滥铸,不仅没有达到革新币制的目的,反而增添货币流通的混乱。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