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吃个饭都得被分为三六九等。
最可气的是,划分依据还不是什么米其林和路边摊,而是酸甜苦辣咸。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扯淡呢?
如果我告诉你,某位清华教授对于这个理论还表达了赞同之情,你又会怎么想呢?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转发了一条社论,一位名叫孙海峰的博士认为,重油重辣是对味蕾的欺骗,一些经济较为局促的老百姓,喜欢味蕾欺骗来掩饰食材本身的不足。
而沿海地区相对经济富庶,食材更为丰富鲜美,从而更喜欢追求食物的本味。
吃辣的东西也能与经济水平挂钩?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理论依据呢?
中国人被辣觉支配的味蕾
你有没有发现?街上的川菜馆子,是越来越多了。
有朋友说这是因为四川人口流动量大,背井离乡的川妹子、川小伙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安家立业,也将自己家乡的美食带到了整片华夏大陆。
麻辣鲜香的川渝美食好吃不贵,迅速在年轻人身边取得了一定影响力。
可是你知道吗?川菜其实并非以辣味取胜,传统川菜也不都是辣的。
与其说四川的兄弟们嗜辣,倒不如说那边的老百姓,对甜情有独钟。
四川省省会成都在成为“吃辣天堂”之前,可是一个被红糖占领的贵宝地。
甘蔗榨出来的醇香红糖,是当地饮食的重要元素之一,糍粑淋上红糖才叫有灵魂,冰粉配上红糖水才算得上香醇,就连面条也需要和红糖拌一拌,才会变成四川最为经典的甜水面。
即使到了现在,川菜对糖也极其看重。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没了那勺糖,味道就不够融合;甜皮鸭在卤制、炸制之后,没有淋上糖浆,总是少了几分味道。
辣椒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比大家想象的要晚的多。
直至清朝辣椒才大规模涌入中国,正式走进寻常百姓的餐桌,四川百姓也迷上了这股独特的味道,开始晒辣椒、腌辣椒、炸辣椒……将小小的红色果实发展出了诸多味道。
不过发展归发展,直到晚清民国时期,辣椒依旧不是四川菜的主角。
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清朝名菜“开水白菜”,鸡鸭牛羊猪调出来的鲜汤,充分进入白菜的每一个细胞,极致的鲜美让人尝一口就流连忘返。
辣椒对于这种追求极致鲜美的菜品来说,没有任何味道上的加成,反而会遮掩住食材本来的美好。
辣椒成为川菜主流满打满算,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人口大迁徙,带来饮食文化上的交互,川菜中的那点辣味儿,既下饭又不会让人难以接受,很快就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心。
进入21世纪,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辣椒所带来的微弱痛感,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减压方式。
众所周知,在微痛状态下,大脑会持续分泌出多巴胺。人类对于德巴是有耐受值的,当多巴胺分泌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大脑会主动指挥你,寻求更加突出的烂痛觉。
正因如此,对于辣的追求也越来越极致,这才有了今天的爆辣、特辣。
一般情况下,辣椒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凡事都是有度的,人类的味觉灵敏度不断被辣椒侵蚀,大脑对于多巴胺的狂热需求告诉你,你需要更多的痛觉刺激。
一部分朋友变得无辣不欢,另一部分朋友更是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
从观赏植物到食用植物
你知道吗?辣椒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堪称一场口味革命。
辣椒并非我国的原生植物,这种茄科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流入中国的途径与西红柿、茄子这些茄科植物相近。
都是先由欧洲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再通过殖民统治从欧洲流入东南亚,随后从东南亚流入我国。
辣椒最早从我国出现,还要追溯到明朝时期。一位被派往东南亚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臣,从域外带来了这种植物的种子,并在我国栽植繁育。
不过,辣椒在明朝并没有机会上席,当时华夏子孙只关注了这些红色果实的观赏性,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吃,还是治病救人的郎中发现了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
人类在使用辣椒后,口腔细胞遭受辣椒素的直接攻击,反馈到神经系统上就是一阵又一阵的痛感。
这种痛感并不致命,只会引起人类机体一阵又一阵的发汗。
发汗?这不就有用了吗?
发汗就意味着可以清寒,风寒感冒、恶寒无汗这不就有克星了吗?后来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人们还发现辣椒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这都是后话了。
中国人一向讲究,药食不分家,有了药用价值,自然就可以大规模种植入菜了。
辣椒真正开始风靡全国,离不开一位皇帝的推崇。
据说,康熙帝下江南时,无意间品尝了当地的辣椒菜肴,对这种神奇的调味品十分痴迷,并下令将辣椒引种至北京,辣椒自此成为了满清宴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辣椒又因产量高,易于保存等种种优势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成功改变了一部分国人的饮食文化倾向。
而在我国南方地区,辣椒又发展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独特气候。
有的地方喜欢吃糟辣椒、泡辣椒,乳酸菌发酵带来的微酸让辣味更加醇厚,辣不再是单一的调味,逐渐走向混合化与融合化。
有些地方喜欢用它来做麻椒,有些地方则认为它与大蒜相配最为搭调,还有一些地方觉得它就应该直接焙干,焦香的风味才是辣椒的最佳搭档。
如今我们可以在一家川菜馆子里,吃到数种截然不同的辣椒风味,它可以与豆豉相伴,也可以与芝麻同行,更甚者直接作为一道小菜,成为聊天时刻的茶歇餐品。
这场口味革命自南向北层层推进,即使是完全不吃辣的朋友,看到辣椒时也会食指大动,只不过耐受度还没有建立而已。
华夏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饮食偏好有些差异非常正常,怎么就和经济发展水平挂钩了呢?大家都爱吃辣,怎么就和全球经济下行挂钩了呢?
还真别说,往前倒推个几十年,能不能吃辣,可能真的关乎到消费者的钱袋子。
辣味儿在酸甜苦辣咸中,是极其霸道的存在,它能够吞并掉不少食材本身的鲜味,也能够掩饰住不少食材本身的不足。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内脏下水处理不好,很可能带有腥臭味,特别是毛肚、大肠之流,稍有不慎,味道根本无从下口。
当你有一把辣椒,一切都会变得有所不同。
辣味足以掩饰掉猪牛下水独有的腥臭味,甚至能够与这些味道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独特的香味。
想当年,下水杂碎可不是什么金贵玩意,川渝火锅喜欢涮牛肚、鸭肠,老北京美食里有爆肚、炒肝、卤煮,不就是因为当年的普通老百姓吃不起肉吗?
话说回来,那些船工、马工、盐工……有时候连杂碎都吃不起,这时候搞一点自家酿制的辣椒酱配上窝头、烤饼,也算得上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但是,咱们也说了,这都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如今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再也不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无论路程有多远,高度发达的物流系统,也能保证将新鲜食材送到你身边。内陆的老百姓也可以吃到新鲜鱼虾,北方的兄弟们也能吃到来自南方的新鲜瓜果蔬菜。
随着饮食文化不断融合,粤菜馆、湘菜馆、川菜馆……也从他们的家乡走向全国大地,想吃到地地道道的美食,有时候根本不需要走太远。
这种情况下,再用口味偏好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无疑不够精准。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其他几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贵州菜确实较为便宜,什么时候经济实惠,也成了旁人非议的把柄了呢?
这些辣味的菜肴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原材料成本没有那么高,且调味儿本身较为下饭,一盘菜配上一两碗米饭,就可以吃得人身心美满。
它可能没有那么精致,但味道上绝对好吃。换句话说,辣味菜可以解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而当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人们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追求健康,希望自己的饮食少油少盐,较为清淡的东南沿海饮食,逐渐成为了新的市场热门。
但真的有人会因为,开始追求少油少盐,偏向清淡饮食,而歧视重油重辣的川菜吗?甚至还因为刻板印象,给辣椒灌上乱七八糟的“罪名”?
这份莫名其妙的傲慢,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饮食文化也好,个人口味也罢,这些都是十分私人的选择倾向,不需要第三人指指点点,也不需要第三人随意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