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6年,耿莹作为我国国防部长耿飚的女儿,财产突然被冻结。
面对这一变故,年近五十岁的耿莹没有乖乖在家养老,而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去美国创业。
出发前,耿莹还撂下狠话,三年后,自己会在美国横着走。
三年过后,耿莹能在美国横着走吗?她的财产又为什么会被冻结?
从战火中走来的女儿
耿莹的父亲耿飚是我国著名的军事领袖。耿飚是家中老大,所以为照顾弟妹,减轻父母负担,耿飚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在水口镇做童工。
他每天需要搬运沉重的货物,还要负责操作简单的工具。工作辛苦,报酬微薄,但耿飚从未怨言。
在那里,耿飚结识一些来往的客商,他们常常带来报纸,耿飚便跟着其他工友一起读那些报纸上的大字标题。
虽然耿飚无法全部读懂那些字,但通过这些报纸,他明白国家现在正处于危机存亡时刻,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后,他毅然参军。
通过矫健的身手和不断丰富的军事知识,耿飚逐渐成为军队核心人物。不久之后,他遇到赵兰香,并生下女儿耿莹。
由于耿飚时常奔波于各地,耿莹很早就被送到军营中。军营里只有日复一日的训练和任务,这让耿莹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后来,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耿莹被送回农村寄养。那段时间,她每天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下地干活。
这让耿莹养成独立性格,所以她常常对人说,父亲是父亲,我是我。
大学期间,耿莹不仅学业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活动。
毕业后,耿莹本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但她还是选择地质勘探工作。
突遭冻结
地质队的工作非常辛苦,耿莹每天都要与同事们一起爬山涉水,寻找地下矿藏。生活条件简陋,食物和饮水供应有限,甚至连休息的地方都显得简陋不堪。
经过几年在地质队的历练,耿莹不仅学会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也积累丰富的地质知识。
不久之后,耿莹从地质队调到制药厂,成为一名制药工人。期间,耿莹和工友们每天都要长时间地站在生产线旁,处理各种药品原料、操作设备,并确保药物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在制药厂那些年,耿莹的工资并不高,养她自己还算凑合,但结婚后,就比较窘迫,夫妻二人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开支。
尤其是当孩子出生后,他们还需要依靠父亲的资助来缓解经济困难,这让耿莹感到十分羞愧。
于是在改革开放来临时,耿莹做出一个大胆的抉择。她瞒着父亲,辞去工作,悄然南下广州,准备经商。
当时,广州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商机无限。耿莹见状,用自己积攒的资金,开办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主营进出口贸易。
创业初期,耿莹亲力亲为,很快便摸清其中的商机。随后,快速处理好繁杂的贸易手续,接着和国内外的客户洽谈合作。
然而,生意哪有那么好做。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耿莹的一批货物滞销,损失惨重。见状,她迅速调整策略,改变商品的种类,寻找新的市场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公司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收入也日渐增加。
几年后,公司从最初的小规模贸易,开始涉足更多领域,例如房地产和制造业。短短三年内,耿莹的公司业绩突飞猛进,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就在耿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86年,国家出台“禁止高干子弟下海经商”的政策,旨在规范和限制那些利用特殊背景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士。
耿莹作为一名高干子女,自然也受到约束。于是,她的公司被查封,所有资产被冻结,几年来的努力瞬间化为乌有。
远赴美国
资产被冻结后,家里人纷纷劝说耿莹,自己已年近五十岁,就不要折腾,好好留在家里过日子。
然而,耿莹并没有听劝,她决定远赴美国,再次创业。在离开前,她向媒体和周围人放下那句著名的狠话,三年内,要在美国横着走。
抵达美国后,耿莹便发现,语言不通,不要说商业谈判和网络搭建,就是日常交流都十分困难。
不过这可打不倒耿莹,不会英语没事,可以自己学。于是开始的几个月,耿莹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和了解美国的文化及商业环境。
期间,耿莹试图利用她在国内的地质勘探经验,进入美国的相关行业。然而,由于她的身份和之前从事的职业,让她屡次失败。
就算这样,耿莹也没有放弃,她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和网络活动,逐渐在美国的商业领域中建立起自己的位置。
经历最难适应期后,耿莹便注意到美国市场中一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商机。于是,耿莹开始策划自己的商业模式。
耿莹的第一个项目是关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一领域在当时美国正受到重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市场调研,耿莹最终成功创建自己的公司。
通过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销售,耿莹的公司很快就获得市场的认可,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
随后,耿莹通过这一平台开始扩展她在社会的影响力,逐步向公众证明她的能力和决心。
期间,耿莹的公司还特别注重与我国的贸易关系,她利用自己的双重背景,建立起中美之间的商业桥梁。这一策略不仅加强她公司的市场地位,也为她赢得“商业创新者”的称号。
不久之后,耿莹在美国越来越成功,正如她所言,她在美国不仅没有饿死,反而在商业上“横着走”。
绝不忘本
作为一名成长于革命年代的女性,耿莹深知文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她决定将自己的商业影响力转化为推动文化传播的力量。
1990年代,耿莹发起成立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通过这个基金会,耿莹致力于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她钟爱的国画,向更多的美国人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耿莹还积极组织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美国的文化人士和艺术家来到我国,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形式。
同时,耿莹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展览,让更多的美国人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艺术瑰宝。
除文化推广,耿莹也投身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她经常参加一些为贫困儿童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慈善活动,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
光有钱还不够,最终的还是教育,为此耿莹捐助多所学校和教育项目,帮助更多孩子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最要的是,耿莹即使在美国商业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每次回国,她都会与老朋友、老同事们见面,分享她在美国的经历和心得。
期间,耿莹多次强调,自己在美国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美两国交流合作的产物。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贡献。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耿莹的朋友罗宇,同样是革命家庭出身,出生于延安,只比耿莹小五岁。
八十年代,罗宇也曾参与经商,但与耿莹合法经营的方式不同,罗宇的商业活动涉及与境外间谍机构的勾连,甚至出卖我国的军事情报。
1989年,罗宇因担心被追查,选择外逃美国,最终被我国政府开除军籍和党籍,并在美国定居。
晚年时期,二人有过几次接触,耿莹虽然对这位老朋友的选择感到遗憾,但她始终保持自己在事业上的原则与立场,继续投身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公益事业。
如今,年过八十的耿莹依然身体硬朗,虽然已经不再亲自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但她的公司依然在稳步运转,可谓又是一个“巾帼英雄”!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正>毛泽东评价他为“敢讲真话的好大使”,叶剑英称赞他是“人才难得”。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耿飚。“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大风大火、坦荡耿直!他的一世英名是留给儿女的无价精神之宝。”在耿志远的回忆里,父亲耿飚是一名忠贞的共产党员,自1932年领到党证后,“无论是战争年代行军打仗,还是和平年代出使外国,父亲始终贴身珍藏着那张党证,直到去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