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深入解析ILD/p管理共识,共筑乳腺癌患者生命屏障!
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各种癌症,尤其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ADC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关键治疗策略。近两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用于治疗HER2+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以及HER2+胃癌。FDA也在2022年批准了T-DXd用于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尽管抗HER2 ADC显著提高了患者预后,但其使用与间质性肺疾病/非感染性肺炎(ILD/p)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鉴于抗HER2 ADC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制定更加简明有效的ILD/p诊断和管理指南/共识至关重要。
近日(8月2日),国际重磅肿瘤学期刊Cancer在线发表了《Clinical best practi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antibody‐drugconjugates–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pneumonitis:Anexpert consensus in China》[1],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共识对抗HER2 ADC相关ILD/p进行了概述,并结合中国专家经验和抗HER2 ADC临床试验数据,为抗HER2 ADC相关ILD/p的主动监测、诊断和管理提供了多学科的临床指导。值此契机,医学界特邀新版专家共识的通讯作者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进行了深入访谈,倾听共识制定背后的精彩故事,解读新版专家共识的创新之路!
图1 专家共识截图
医学界:近年来,抗HER2 ADC在治疗HER2阳性肿瘤中展现了显著的疗效,但也可能带来ILD/p这一副作用。您作为本次ILD/p中国专家共识的通讯作者,能否请您谈谈此次共识制定的初衷和背景是什么?在当前的医疗环境和研究进展下,为什么抗HER2 ADC相关的ILD/p成为一个亟需特别关注的问题?
王晓稼教授
在抗HER2 ADC领域,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管理亦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共识的制定,正是基于我们对国内外新型ADC药物临床试验的深刻洞察。起初,由于对药物相关ILD/p的临床认识不足,研究者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然而,随着愈来愈多ADC药物临床研究的开展,我们逐渐认识到ILD/p可能并非个例,而是这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反应之一。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和研究进展下,抗HER2 ADC相关的ILD/p成为一个亟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其发生率虽不高,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此外,由于ADC药物在治疗HER2阳性肿瘤中展现出的显著疗效,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获益,已成为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鉴于此,我们希望此次专家共识能够提高各级医生对ILD/p的认识,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和患者管理。我们相信,通过这一努力,不仅能够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更能优化患者的治疗体验,实现治疗的最大化效益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此外,随着新一代抗HER2 ADC药物如T-DXd的问世,其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的突破性疗效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治疗新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ILD/p等不良反应,也时刻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些ADC药物时必须更加谨慎。因此,制定权威且规范的管理指南,探索有效的诊断、治疗及监测策略,对于实现抗HER2 ADC药物治疗效益的最大化,改善患者总体治疗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界:共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能否请您谈谈共识制定的整个过程大约跨度多久?在这一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主要进行了哪些工作?
王晓稼教授
共识的制定是一个漫长而缜密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关于此次抗HER2 ADC相关ILD/p中国共识的制定,我们的工作历经了整整16个月的辛勤耕耘,最终在 Cancer 杂志上在线发表。
在启动项目之前,我们参考了许多已有的共识文件,研究了不同共识的撰写形式。我个人曾参与过多项共识的制定,但此次是我首次组织共识的制定统筹,因此需要特别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共识制定工作始于去年4月份,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首先确立了共识制定的目标和基本框架。我们深知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共识专家团队汇集了来自乳腺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胸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ILD/p的深刻理解,为共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指导。在共识制定过程中,我们还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和专家会议。例如,2023年7月份的瓯江论坛以及2023年11月份在杭州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后会上,我们利用专家聚集的机会,进一步细化和确认了共识的具体内容。在此期间,我们还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并修订共识草案。此外,随着8月份共识的在线发布,我们还计划在今年10月份举行共识发布会,期望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提升共识的高度和影响力。
在共识制定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在共识制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给予了我们专业的支持和建设性的反馈,对共识的撰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团队的信心。因此,共识中对江教授表示了明确的致谢。在此,我也对所有参与和支持共识制定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期待共识的发布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选择。
医学界:本次最新专家共识中,针对抗HER2 ADC引起的ILD/p的应对策略作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图表形式清晰展现。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些策略?其中有哪些关键要点需要临床医生特别注意?面对抗HER2 ADC引起的ILD/p,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关键原则?
王晓稼教授
在最新专家共识中,对管理抗HER2 ADC引起的ILD/p的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释。这些策略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更通过图表的直观展现,增强了理解和执行的便捷性。
共识首先指出,针对我国国情,传统的监测、确认和管理三步策略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扩展。治疗前期重点应放在深入的风险评估上,以预测患者ILD/p的发生概率,这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治疗后期则需延长患者的随访时间,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在风险评估方面,共识特别强调了对使用ADC药物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那些在临床试验中已出现过ILD/p不良反应的患者。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具有吸烟史、年龄较大的男性、有放射治疗史等特征的患者,应加强识别和监测。监测策略上,共识推荐使用基线高分辨率CT(HRCT)检查,作为评估患者是否属于低风险人群的重要工具。定期的影像学检查、血氧监测,以及必要时的支气管镜灌洗和基因检测,均为确诊和监控ILD/p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2 ILD/p临床管理路径
治疗管理方面,共识提出了分级治疗的概念。对于1至2级的患者,建议暂时停止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并采用适当的激素治疗。而对于3至4级的患者,则建议永久终止药物治疗,并采取更为积极的激素治疗方案。共识最后还强调了多学科诊疗(MDT)的重要性,倡导结合呼吸科、感染科和放射科等专家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治疗在康复期的应用潜力也得到了认可与鼓励。
图3 ILD/肺炎的管理工作流程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面对抗HER2 ADC引起的ILD/p时,应遵循以下关键原则:深入的风险评估,早期监测和诊断,个性化的治疗管理计划,多学科合作,以及重视患者的长期随访和康复管理。通过这些严谨的策略和原则,我们相信临床医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抗HER2 ADC引起的ILD/p,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医学界:此次共识与以往的ILD/p共识相比,具有许多创新之处,您能否解释一下这些创新点?例如,此次共识覆盖了多种实体瘤而不仅仅是乳腺癌,并列举了所有的抗HER2 ADC,还吸收了中国专家经验,如针对2级ILD/p重启治疗的思考,以及中医药的潜力与处理等。这些创新对于临床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王晓稼教授
在最新专家共识的编纂过程中,我们不仅汲取了国内现有的共识基础,更在其中注入了创新性和全面性的元素。新版共识着眼于临床需求,将管理流程进一步扩展,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整体性的全程规范诊疗。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使患者不仅能够从ILD/p中恢复,还能继续接受有效的抗肿瘤治疗。
在这一过程中,共识特别强调了对1/2级ILD/p且恢复良好的患者重启ADC药物治疗的可能性。鉴于ADC药物的长半衰期和持久疗效,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肿瘤控制情况依然良好。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妥善管理,ILD/p甚至可以被视为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规不良反应,患者无需因此完全影响到整体抗癌征程。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中医药在康复期间的重要作用,以及MDT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还认识到,尽管不同ADC药物在不同瘤种中的表现各有差异,但不同瘤种间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制定更为广泛适用的共识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我们的共识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治疗方案,确保他们在抗癌路上能够持续前行,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我们也期待这一共识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疗工作者。
医学界:对于基层医生及患者而言,此次共识的发布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如何利用好这份共识来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同时,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份共识的发布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王晓稼教授
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此次共识的发布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随着T-DXd等药物进入医保,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患者的治疗可行性显著提升。许多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初步诊疗,即使在大城市接受治疗的患者,其治疗间期也常在基层进行。因此,基层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高度警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基层医生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共识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确保患者症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为了增强共识在基层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共识专家组计划后续将共识翻译成中文版本,并进行巡讲和培训,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共识内容,从而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从患者角度来看,共识的发布也将对他们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共识的全面性和创新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实体瘤患者。通过详细列举抗HER2 ADC和吸纳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患者可以获得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共识还强调了患者教育的必要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早期识别ILD/p。
总之,此次共识的发布对于基层医生和患者都有重要意义。基层医生应充分利用共识,提升自身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患者则能够通过共识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医学界:您对未来抗HER2 ADC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有何思考与展望?是否有新的研究方向或重点需要关注?
王晓稼教授
实际上,抗HER2 ADC自问世以来便备受瞩目,其显著的疗效令人兴奋。然而,尽管近年来ADC药物发展迅速,许多关键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和证实。目前,大部分临床医生对ADC药物的理解主要基于临床观察和推断,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形成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的策略。此外,ADC药物的载荷选择、载荷量等技术细节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临床实践中,ADC药物已显示出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潜力,但在疾病进展后如何处理仍是一个重要问题。ADC药物是否可以序贯使用、跨线治疗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由于不同ADC药物的毒素和抗体靶点不同,我们可以探索其序贯使用的可能性。此外,与非细胞毒性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药物)联合使用,也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抗HER2 ADC的安全性管理也是关键一环。ADC药物在初步显示疗效后,需对有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细致管理,例如适当降低剂量、延长给药间隔,给予“药物假期”以让不良反应恢复,从而延长疾病缓解时间。MDT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尤为重要,其他科室的治疗经验和需求可以为ADC药物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机遇。例如,抗HER2 ADC在上皮类肿瘤(如宫颈癌、胃肠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此外,中医药在治疗间歇期和不良反应康复期的应用也应引起重视。例如,针对ILD/p的中医药治疗策略正在探索中,这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康复选择。随着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可以通过智能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临床患者数据和基因突变数据,进行真实世界研究,优化个体化治疗,减少副作用,甚至预测治疗效果。通过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对高危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治疗转归。
总之,抗HER2 ADC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管理、联合治疗策略以及多学科合作的应用。期待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王晓稼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
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肿瘤智能诊断和分子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肿瘤诊治质控中心副主任兼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医学伦理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内科专委会前任主委、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筹)牵头人
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副会长兼精准医学分会会长
参考文献:
[1]Xu, C., Chen, Z., Xia, Y., … Wang, X. (2024). Clinical best practi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antibody-drug conjugates-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pneumonitis: An expert consensus in China.Cancer, 130(S17), 3054–306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